扫一扫,深阅读
扫一扫,深阅读
书式生活,上海的一种腔调。
一年一度,上海书展,人们在白日的炎热中走来,在夜晚温暖的灯光下归去,那带着书香味的剪影,多么美好。上海书展,温润着这座城,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相约、相聚、相知。
人捧书,书养人。双主场,“阅界夜市”,上海书展持续再升级,为文旅商体展融合探索长三角合作新模式……举办了21届的上海书展,正青春!
走进书海,华枝满天,芬芳盈怀。上海,“阅读之城”,书香之气、烟火之气满城。 ——编者
去上海书展看看
◆杨 扬
暑期在家读书,将廖奔先生的《中国戏曲史》与叶长海、张福海先生的《中国戏剧史》以及日本学者田仲一成的《中国戏剧史》对照着读了一遍。戏剧史的论著以往读得不多,这次集中读,对戏剧史研究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有意思的是,今年的上海书展在这时来临了。我是上海书展的常客,每年都会参加。早年是带着孩子一起去,一方面自己买书,另一方面是让孩子感受一下书市的盛大场面。这些年我总是作为书展嘉宾,为自己的书以及朋友的书吆喝、捧场。今年受到邀请,为一本戏剧方面的书做嘉宾,我感到既意外,又高兴。
中国作协的何建明副主席与信世杰师徒两人合写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青春〈牡丹亭〉》,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凤凰文艺社的傅一岑联系我,希望我作为嘉宾,出席上海书展的新书读者见面会。我很高兴,答应了下来。何主席是熟悉的朋友,他主持作家出版社以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时,出过不少有影响的书。这次的新书,是专门为家乡苏州写的,介绍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
近些年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戏剧的机会比较多,昆曲自然是少不了的。上海昆剧团的戏,看过不少,包括像《牡丹亭》这样的经典剧目。北京的北昆和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的戏,也观摩过,其他还有一些昆曲名角个人专场演出的折子戏等。昆曲是国家非遗项目,受到社会的关注,但非遗项目具体进展以及它的实施情况如何,估计一般人了解不会太多。在社会上一般人的心目中,昆曲不就是戏吗,排一出传统剧目《牡丹亭》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值得写一本书呢?出版社先将书快递给我,我先睹为快。2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将苏昆的《牡丹亭》放在昆曲的600年历史长河中来叙述,当然,主要篇幅还是介绍苏州昆剧院是怎么排演青春版《牡丹亭》的。苏昆的青春版《牡丹亭》我没看过,但上昆的看过,很精彩。读了何建明、信世杰的书,让我感慨昆剧艺人的不易,青春版《牡丹亭》是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才有了今天的成功。排一出戏,过程很复杂,出人意料。
另外,正好手头有香港的郑培凯先生送我的《昆曲传承与文化创新》一书,郑先生是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当年在耶鲁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汤显祖的。这部书中有一篇是讨论昆剧青春化与商业化问题的。眼下流行的一些新编昆曲剧目,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过于铺张,整个演剧反倒是弱化了,演出像走秀,喧宾夺主,经费支出也比正常的演出要多。所以,何建明先生的新书让我联想到近来所阅读到的这方面书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如果没有书展的这些活动安排,可能我也不会有这方面的阅读收获。
我自己每年参加上海书展,都有新收获。今年我的不少朋友也在赶场,轮番出场做嘉宾。我见到我给朋友作序的一本书——《烟雨江南茶酒楼》(沈嘉禄的新作),也出现在上海书展上,这是一本关于沪上菜肴的书,十分有趣,很好读,是值得一看的。
王丽萍的“剧味”散文
◆ 周伯军
“剧味”散文,是我生造的词,但用于形容王丽萍的散文新作《长成了剧本的样子》(文汇出版社2025年)却是十分恰切的。王丽萍是著名编剧,在影视剧本创作领域成绩斐然,推出了《媳妇的美好时代》《错爱一生》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当她有心写作散文体裁时,作家在常年编剧生涯养成的创作习惯乃至文学思维方式,都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得以体现。由此就形成了她散文的显著特色,即“剧味”,而这些特色正是自然地从字句的罅隙间生长出来的。
王丽萍无疑是场景描写的高手,文字的画面感历历在目。
譬如这段:“黄昏的光芒洒进屋里,从北边的窗户望过去,对面的公寓楼里已经灯光点点,他们的阳台上,女人在收晒了一天的衣裳与被子;鸽子声声叫唤着飞回了家;父亲在训斥孩子写作业,还时不时地挥舞着他手里的‘老头乐’……生活的景色,便是那一道道的小日子,处处是看得见的风景。”“看得见”,是王丽萍散文的一大特色,她不仅善于将可见之物描绘得惟妙惟肖,更善于把不可见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可见的事物景象。她写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通人的生活空间:房型都一样的大院,喝醉了酒走错家门的丈夫,羞赧的妻子,无意间窥破了别人秘密的邻人。这些场景,既生活化,又充满了戏剧性。“生活的景色”在她的散文中更像是戏剧的布景,构成了人物和故事的背景和底色。布景完毕,故事即将上演,让人期待接下来登场的人物角色。
重视情绪调度是王丽萍散文又一特色。
《火车咣当声中的杨梅酒》,写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作者随三位老师去福建采风,在回程的火车上发生的故事。作曲家朋友送了一只烧鸡,并叮咛说是家属特意做的,大家在路上吃吧。“戏”就这样来了:烧鸡被郑重其事地交接,仿佛交付了一件重大的使命,由此生出格外的期待与意味深长的饥饿。“一切都在摩拳擦掌,一切都在有条不紊进行着,一切都将为大幕徐徐拉开做铺垫。此时此刻,那只被报纸包裹的烧鸡,几乎也要炸裂开来,迫不及待地要投奔到我们热情澎湃的世界里。”这些描写,不仅是情节的铺垫,更是情绪的渲染。而火车则是从前慢,几乎站站停,“停留的时间虽然不长,却也拖拖拉拉欲言又止。仿佛也为我们的午餐提供更加急切的情绪前奏。”老慢的火车成为急切心情的映照之物。她的散文由此形成了内在的情绪节奏,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这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似不多见。
作者特别擅长于长篇散文的写作。或许可以这样说,长篇更有利于其创作才华的发挥。她的很多文章都蕴藉着一个强大的情感内核,神完气足,余韵绵长。读她的散文,我常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仿佛有一股澎湃之气与文字互相交缠,彼此追逐,情感的气韵常常漫过文字的边界,在每一个句号后面袅袅不绝。
讲究故事情节和叙事的戏剧化,也是王丽萍散文的一大特征。
你听她娓娓道来,却不知她的笔触跌宕跳脱终将指向何方。《人在旅途》写旅伴各色人等,写心怀鬼胎的男女,是生活伦理剧。写得一波三折、活色生香,结局意外反转,也有温婉的讽刺在。即便是生活中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小桥段,也被她写得喜剧感满满。三个小青年看到有男人打公用电话愁眉苦脸,生怕他想不开,居然围着电话亭一直绕圈。她笔下的出租车司机,有因为帮助坐轮椅的老人,意外收获姻缘的;有一边开车一边叹气,把顾客吓得夺路而逃的;有在堵车等红绿灯过程中,教你用汽车牌照上的数字算24点的;有夜半叫车,管顾客要生辰八字的……一切都是那么匪夷所思,而又真实存在。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剧场,它总会以既矛盾又自洽的方式来到作者笔下。
合上书本,那些人,那些故事仍在脑海中盘桓上演,不肯歇息。这就是“剧味”散文的魅力。作家的意义在于独特性,不管王丽萍有没有把“剧味”作为散文的追求,但在我看来,这是作家对于近年散文创作的突出贡献。
小说家的或然历史
评王若虚《遗神》
◆ 王侃瑜
在广义的推想文学谱系中,有一类叫作或然历史。这类文学作品往往假设历史在某一个关键节点发生了变化,从而走上与我们所熟知的现实世界不同的分岔路。迈克尔·夏邦的《犹太警察工会》假设以色列建国失败,犹太难民涌入阿拉斯加成立特区;菲利普·K.迪克的《高堡奇人》假设二战中的获胜方是轴心国而非同盟国,美国被德日占领;而王若虚的最新长篇小说《遗神》则假设秦始皇在博浪沙遇刺身亡,太子扶苏继位成为二世皇帝,以此事件为转折点,华夏历史悄然改变。
秦亡之后,不再有汉,更无唐宋,而是历经景、燕、庄等多朝后,在我们所处的这条时间线上的元朝时期左右,进入了大南北朝,“北朝征伐,南朝演义”,战乱频发。前朝卫覆灭以后,远离权力中心的东扬州自立为国,偏安一隅。而诸子百家中“小说家”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这一派记录者一直延续下来,成了东扬国的“小说裨”,继续在街头巷尾听察民情,书写上报,帮助统治者掌握民间动向,也留下不同于正史的别样叙事。
本书主角曲少毫正是这样一位小说裨,在正式工作汇报之外,他从个人视角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大事件,成书留存后世。他的工作与现代小说家的工作遥相呼应,古代的小说家“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今日的小说家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加以个人视角演绎成故事,以飨读者。
创造出真实可信的故事世界是现代小说家的重要使命,《遗神》的作者王若虚更是给自己提高了难度。他选择一开始就打明牌,通过开头的《编辑代序》告知读者本书不仅虚构了人物和情节,甚至虚构了历史,虚构了本书作者王雅华和不具名编辑。《遗神》乃书中之书,东扬国的小说裨曲少毫写下《遗神往摘》记录历史,现代的历史老师王雅华发现该书的近代版本后经考据创作出历史小说《遗神》,而这一切都是本书真正作者王若虚的虚构和假托。他写下金酒案、虎牢案、皇族案、焚宫案四大案件,以悬疑推理为线索、宫廷权谋为背景,从小说裨的视角呈现东扬国往事,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在虚空中建构出一个世界,格外考验作者的功力,稍有不慎就可能让精心搭建的舞台显假,更何况是一段从真实历史分岔口演化而来的或然历史。为使读者信服,王若虚做了充足的功课,在吃透历史的前提下创造了自己的“遗神”世界。在这里,一切都似曾相识但又与现实不尽相同。茶楼曰茗楼,青楼叫莺阁,七月称犬月,鲨鱼成了海刑天。这些细节构建了一个可信的叙事空间,带领读者进入这个平行宇宙,为小说中的人物乃至国家命运变幻而兴叹。
《遗神》不仅是小说家写下的或然历史,更是关于小说家的或然历史。现代小说家王若虚构建了一个不存在的时空,塑造出一位立于权贵斗争和朝代更替之间却不卑不亢的小说裨曲少毫,为诸子十家中不入流的“小说家”正名,也为喜爱历史、悬疑乃至推想小说的读者带来一本精彩好读的小说。
金宇澄首部画册《不响》,
阅读的方法有几种
◆ 张诗扬
从外表上看,《不响》像一块雕刻着密语的黑色方碑,厚达5厘米,16开超大开本,外罩一个上下翻启式的书匣。去掉书匣之后,这本涵盖了金宇澄跨越半世纪的私人绘画档案的巨作,便静呈在我们面前了。
我的标题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把大象放进冰箱要分几步”的无聊问题。毕竟,看一本书,难道还能有好几种方法吗?是的,我初步计算了一下,想到了三种。另外还有一个我自己非常喜欢的彩蛋,留在文章的结尾说。
首先,是从作者的自注部分开始读。这部分在书的最后,很容易错过。比如,著名的《北风》,原作背后居然留有宜家的货号标识。又比如,外观在作品中并不算起眼的一组四幅《记忆》,背后却藏着作者在不同的时代、地区,所遇见的四套互为镜像的中国民居结构的故事。仿佛纳博科夫小心收集蝴蝶标本般,作者在这组画里收藏下了一种中国共通的房屋样式,还透露了一个如今已被遗忘的地点,在武康大楼走红之前,此处曾是文青最热衷的打卡地。你猜是哪里?
另一个方式是,你可以把这本书当成故事书读。小说家的画作里,总是藏着有意思的故事。这其实也是我从作者自述里得到的启发。比如他说到《旅行》这一组四联画,一棵树状天使从森林到上海小街的历险记。读了作者的描述,觉得这组画更加可爱了。而更有趣的是,作者又说,这个故事反过来讲,也成立!
除了这个作者讲出来的故事,我自己也在画册里发现了不少有趣的线索。比如,我给2024年三幅并列的《无题》命名为“金鱼小姐”支线,主要展现了一只神情华丽宛若大歌姬般的金鱼的故事。但又因为画册是按时间倒叙排列的,我在更早翻到的2025年的一幅作品《锅》中,曾看到过一对颜色漂亮的鱼在煎锅中。所以不禁怀疑,是不是提前预知到了金鱼小姐故事的结局。
第三种阅读方式是,根据书的装帧提示来看。一般来说,越是被放大展示的图,通常越是重要,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可供发掘。
比如,起初我看小尺寸版本时,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在一个灰色空间里,排列五个梦幻粉色的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摆放着数量、样式各异的假人,这样的作品却被命名为《隧道》?读了作者的自注,才知道画面中心有一颗表示隧道出口的光斑。正是这颗光斑的存在,使这幅画的命名得以成立。为了这颗在小尺寸版本上几乎看不见的白点,作者甚至多次细致调整画面中的地平线位置。只有在放大了的图幅中,这颗光斑才能轻易找出。在这种情况下,简洁的内折拉页的设计尤为重要。不仅允许放大展现画作细节,同时不给翻页增添负担,恰到好处地服务于阅读体验。
说回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我最喜欢的彩蛋。这本书从2025年一直倒叙至1963年。1963年,只有一幅画,是一些动物的侧影:有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有狗,有绵羊,还有一头趴卧的牛的背影,散发出一种阿卡狄亚式的田园自然气息。1963年,画家11岁。
上面有明显是某位大人手写的记录:“这是舒舒画的”,旁边还详细标注了日期。“舒舒”正是金宇澄的本名。虽然不知书写者是谁,但想必是一位慈爱的长辈,才会如此珍惜地保存一位少年的画作,而这幅画又经历了如此长久的年代,被完好保存至今。
金宇澄采用倒叙手段,将这幅少年时期的小画置于全书之心、时光的最深处,用意何在?
在我看来,那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人在最初的自然、纯然的时光里,所能获得的最珍贵的源泉与爱。而正是这最初的源泉,在多年之后,最终蓬勃生长为关于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了不起的作品《繁花》,以及这本画册中那些形形色色、丰沛多姿的艺术创作。
茅盾文学奖得主新作亮相上海书展
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凝视自然和生命的诗意
◆杜 晗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九久读书人推出了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阿来的新书《一滴水经过丽江》(插图本),这是一部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的美育与文学并重的读本。
阿来在自然写作方面一直有着独特的、一以贯之的追求。无论是以小说的形式写就的《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还是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都能看出他对于捕捉自然中的诗意孜孜以求的审美风格。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开篇以第一人称拟人的口吻,简洁轻快地起笔。阿来先是化身为一片雪花,后化身为一滴水,开始带领读者进入一段探索丽江之旅。这不只是一场文字的旅程,同时音乐也上场了,画面也随之铺展开来。此时,读者需要睁大眼睛,同时耳朵要凝神谛听,从雪山之巅到丽江的潭水、街道、市井,感受阿来导演的一场立体声的“丽江舞台剧”。
这滴水,曾在高山上沉默很久,所以它的丽江之旅充满对世界和自然的好奇,以及获得自由的欢快气息。它“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从黑龙潭“咕咚一声翻上水面”;从水车上又哗然跌落……这滴可爱的水滴一路铿铿锵锵、跌跌撞撞,步履不停。你似乎能听到音乐的鼓点随之不停地变换节奏,时缓时急。而画面感就更丰富了:这片可爱的雪花从白色的雪山顶,变成冰川的冰,向下望见绿色的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成为一滴水后,一路在大自然中遇到各种美丽的景色:植物、动物、各种人。阿来在不长的篇幅中浓缩了丽江的“风物志”。其中有树,松与杉,苍劲的老柏树;有花,杜鹃,山茶花,纳西人院子里的兰花;有人,远游人徐霞客,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演奏音乐的白须老者,提着大壶浇花的妇人,茶楼酒吧里欢笑着的游客……一路走来,好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情画卷。
插画师布果也用独特的色彩呈现了阿来文字里的画面感,穿长衫的徐霞客远行而来的飘逸,丽江古城的五彩光影,水、月、人、灯火、酒楼、亭台楼阁……整体色调以蓝、绿为主,清雅明丽。
阿来对大自然的感知与书写,背后浓缩了他几十年在荒野中的行走与考察。在雪山、高原,丽江或藏地。这不仅仅是一篇写景散文,阿来在大地上野游、探险,是带着一种诗人的诗意和学者的严谨。所以他说,《一滴水经过丽江》里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很多故事。
这本书作为一部学生读本,还收入了阿来以少年格拉和一头熊为主角的短篇小说《格拉长大》。在格拉与熊的厮杀、战斗中,穿插着他的身世:私生子,不知道父亲是谁,娘俩住在村子里最低矮还空空荡荡的屋子里。母亲桑丹看似有些痴傻,被村里的女人耻笑,这也导致12岁的格拉常被村里同龄的孩子欺负。而在这样的境地里,母子三人(桑丹即将临盆,给格拉生一个小妹妹)却活出了暖热的滋味。格拉在持枪与熊的对决中,完成了一个小男子汉的成长洗礼。
“你一起来,就像我在生娃娃,像是我这个男人生了娃娃。”小说最后,格拉和母亲都笑了起来。“是我们机村人常说的没心没肺的笑法。”阿来把生命的诗意与坚韧,不经意地浸润在这对母子的行状里。没有悲戚愁绪,没有退缩,在干草堆里睡觉仍然如天降神灵般安详。插画师老鱼以深红与蓝的沉静色调,通过手绘渲染了《格拉长大》的故事感与张力。
一滴水,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一个人,终于以站立的人的方式穿过了岁月。
张新颖《启明:杂记我的复旦老师们》
沉默者的内在情感
◆ 黄德海
大部分习惯于沉默的人,因为很少表露自我,我们有时候会禁不住好奇,他们的内在情感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可能在某些特殊机缘下表达出来?张新颖老师就是一个经常性沉默的人,如果没有看错,这本《启明:杂记我的复旦老师们》(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年8月版),就是他在某些时机下,对自己内在情感的表露。
像副标题显示的那样,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写的是作者在复旦亲炙过的老师们。书中共收录二十二篇文章,写六位老师,分别是贾植芳、章培恒、夏仲翼、骆玉明、陈思和、李振声。其中关于陈思和老师的篇目最多,计八篇。写贾植芳先生和李振声老师的次之,各五篇。
无论篇目多寡,也不管文章长短,我们首先从文字里感受到的,是作者接触各位老师时感受到的美好,“或许堪比‘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这种美好很不容易描述,就用书中现成的例子吧。有时候坐到贾植芳先生的书房里,听先生讲各种各样的事情,作者“不知不觉中,心就安静下来,坚定起来。我的困惑和苦恼也慢慢地化解于无形之中,又在无形中培育起新的精神力量”。陈思和老师“讲中国现代文学史,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每次上课前必备课,常常是上午的课,早晨四点多钟即起,找参考书,写内容提纲”。因为这样不懈的认真,作者听课的时候,才能“坐在课堂最后排的角落,远远地感受着从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知与思的力量”。
如今,提到美好,很容易让人觉得俗套,甚至有炫耀的嫌疑。好在,这本小书里,跟美好伴随的,始终是老师们的忧患。这些忧患,很多跟历史有关。贾植芳先生一向乐观通达,但有次,贾先生在医院里产生幻觉,觉得自己是在监狱里,情绪无比激烈。目睹这一幕的作者,感受到了苦难的破坏力量:“这件事给了我持久的震惊。我反省自己以前的想法,长期的牢狱、监禁、改造,怎么可能不留下巨大的创伤和沉重的阴影?而要压抑这种刻骨铭心的创痛,要阻挡这种噩梦般的阴影的侵扰,又需要怎样非凡的力量?贾植芳先生的幽默、风趣,贾植芳先生的闲话、笑声,底下是怎样的坎坷、苦难、恐怖和永远也无法治愈的伤害?”
另一些忧患,跟每个人的时代关切有关。像陈思和老师的学术作品,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除了理念上的涵容,在平静叙述的文字背后,在严格的学术规范之中,实则蕴含着知识者个人的文化情怀和现实关切”。像李振声老师跟作者谈方言,话题一转,就到了对他来说最切身的时代问题上:“为了杜绝再有人出来宣布某种价值、某类生活模式为最合理正当,从而满怀使命感和道德优越感,强使更多的人放弃自己原有的价值和生活,以便与他们一起分享那种最具价值,最为正当合理的生活,结果却迫人就范,导致人类众多价值和生活权利被剥夺,为了避免这样的历史悲剧,坚持人类价值的多元立场,坚持各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正当合理性,便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忧患也好,美好也罢,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并不会天然地流经学生之身,那些珍贵的念头和深沉的忧虑,需要揣摩和领受。贾植芳先生去世十年后,作者梦到先生说某个岸然者是“坏人”的情景,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先生离开十年了,十年里这个世界的坏人没有减少,这个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好。这样的话,其实是不必向先生说的,先生哪里会不清楚。就连当年懵懂的我,也逐渐学习辨识投机、伪善,辨识恶。先生曾经告诉我的那些坏人,我用后来的时间验证,我在后来的人中间认出他们的同类。也正因为对恶的认识,才更能感受善,认识善。这个世界不仅需要更多的善,而且需要善的坚韧和勇敢,善的智慧与力量,以抗衡和搏斗。”
谈论一本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到这里显得有点过于严厉了,那就回到作者大学毕业的时候。那时,他已经确定成为贾先生的研究生,暑假回家,开始读贾先生推荐的英文书,读不大懂。不过,“那时候心里有一种奇异的宁静,又有一种对即将展开的世界的宁静的渴望,就这样,在北方夏天凉爽的风中,把这本读不大懂的书一页一页地读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