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文(左)、陆锦花展示《烽火书魂》片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段血与火的岁月里,除了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文化战线上亦有一场无声却坚韧的“文脉守护战”。9月13日、14日,由上海评弹团全新创排的中篇评弹《烽火书魂》将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日前,剧组在徐家汇书院举办了主创分享会,带领观众走进“说书人、护书人与爱书人”的世界。
作为上海评弹团年度重点剧目,《烽火书魂》聚焦抗战中的上海孤岛时期,以郑振铎为首的文化界人士挽救江南古籍为原型的故事,刻画了郑振铎、张元济等先贤形象。作品以争夺嘉业堂藏书为核心,借评弹“说噱弹唱”展现文人守护文脉的坚守:1940年,郑振铎等人组建文献保存同志会,秘密收购散佚典籍,两年多累计收购4864部善本,后经波折追回,这份功绩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才为人所知。
这部作品的创作团队堪称“长三角一体化”阵容:编剧是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的许静波教授,唱词由上海剧本创作中心的杜竹敏撰写。上海评弹团的高博文、吴新伯、陆锦花、黄海华等诸多评弹艺术家担纲主演。据业内人士评价,剧本中即使反面人物也不再生硬,与郑振铎斗智斗勇的日本侵略者也懂欣赏中国文化,更凸显出爱国文人的眼光与胆略。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将在这部作品中塑造郑振铎,他表示创作是评弹艺术的生命线,此次团队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力求突破。舞台呈现上,在保留评弹本体的同时创新,背景营造古籍、藏书楼氛围,融入诸子百家元素,书桌等道具凸显江南读书人家风,打破传统平面化模式;角色塑造上,郑振铎定位为“熟谙外语、兼具中西文化素养的文人”,而非刻板老学究,常穿西装,因此演员定制全新服装,摒弃古板造型,还原角色“守住本、向前走”的特质。
主创分享会上,历史学家熊月之现场解读了这部作品对于发展传承海派文化的意义;两位主创许静波、杜竹敏揭秘剧本背后的历史考据与创作心路;高博文、陆锦花为观众表演精彩片段,还畅谈角色理解与表演感悟。郑振铎嫡孙、郑振铎研究会顾问郑源也在现场,从家族记忆与历史研究双重视角,还原真实动人的“护书人”郑振铎,解读那段不应被遗忘的文明守护史。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