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公园新增帐篷区“躺坪”
带着宠物入园喝咖啡
和平公园内的“泊狗位”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文/摄
你注意到了吗?上海一些公园,正在悄悄改变。
上周一,《关于加强本市公园绿地开放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施行,申城不少公园不再将宠物、帐篷等“拒之门外”,而是对“适宠”“躺坪”等社会关注度高但争议大的“升级版”游园需求开启了新探索。
新规施行一周,各公园情况如何?市民接受度怎样?又有哪些观点碰撞?本报记者探访多座公园,了解新规背后的“乐与痛”。
虹口区和平公园
提供“代客泊宠”
上周,家住瑞虹新城的周女士突然发现,和平公园1号口广场允许带宠物进入了,还多了4个专用“泊狗位”。
记者看到,新增的“泊狗位”位于公园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不仅有拴狗的铁圈,还有太阳能灯供夜间照明,边上则有一些围挡。不仅如此,公园还提供“代客泊宠”服务。“如果游客想上个卫生间或去吃点东西,可以把宠物交给保安,他们会帮忙把狗拴在泊狗位上并稍加看管。”虹口城发公园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璇表示。
广场上的3家商户也不同程度地对宠物说“yes”。“Manner咖啡”店堂内外和肯德基外摆区域都允许携宠进入,和平园艺中心则因通道狭窄、植物较多而要求宠物被抱起入内。
“咖啡店在公园里面,以前遛狗时想买咖啡却进不去。现在出门前手机下单,到店拿了就走,方便多了。以后天凉快了,还可以边喝咖啡边和狗狗一起晒太阳。”正在“Manner咖啡”点单的杨小姐告诉记者。“这几天有不少客人带狗进来点咖啡,只要他们牵好绳子,不影响其他顾客就餐就行。”店员说。
保洁添“六件套”
有人叫好,也有人担忧,尤其是常来遛娃的家长和散步的老人。“有些小朋友和老人怕狗,万一受惊跌倒怎么办?考虑到安全和卫生问题,公园里最好还是不要让宠物进入,或者划一块封闭区域,将人和狗隔开。”推着婴儿车的张女士说出了不少游客的担忧。
“我们完全理解这些游客的担忧,所以在开放前做了大量准备。”虹口城发公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一平说。记者看到,在新增的应急处置柜里,捕狗工具和防穿刺手套、脚套一应俱全,还配备了硬隔离设施,以防宠物狗的叫声和气味引来流浪狗。
同时,对入园宠物种类和携宠人行为也作了限制。参照本市《禁养犬只名录》,禁止烈性犬、大型攻击性犬种入园,携宠人须持有效养犬登记证明、狂犬病免疫标识;宠物须全程牵引,大型宠物须佩戴嘴套;携宠人不能使用伸缩绳,只能用长度小于1.5米的刚性牵引绳,且须主动避让老人、孕妇、儿童及怕宠人群。此外,广场瞬时最大宠物承载量为30条,超过数量就会限流,开放时间暂定为8时到20时。
广场开放后,每名保洁员的腰间都新添了“六件套”腰包,包括带塑料袋的粪便夹、铲子、镊子、小抹布、钢丝球、专用清洁剂等。
据悉,或许是因为高温和知晓率不高,第一周来园的宠物数量并不多,开放首日只有七八条狗进来遛了一圈。预计到10月,宠物狗数量会增加。目前,园方已细化安全、保洁等管理流程,并在广场上增设了保安岗和保洁岗各一人,今后将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调整。
帐篷区有“躺坪”
除了适宠,和平公园还新增了一片帐篷区“躺坪”,于双休日、节假日的8时至17时开放。每逢开放时段,园方会在这里增设两名保安,提醒游客文明搭建帐篷。
上周六是帐篷区开放首日。记者看到,1000多平方米的草坪上,8张躺椅带来了满满的“松弛感”,4张供亲子家庭使用的网状躺椅也很受欢迎。抬高地势在树下打造出的一块斜坡,可供游客“躺平”。
草坪边,保安和志愿者正在巡逻。保安表示,开放首日,整个上午只搭建了一顶帐篷,“到10月份就会多了”。记者看到,草坪周边竖着《帐篷区管理规定》,明确最大承载量为15顶,不允许使用天幕,禁止使用风绳、地钉固定帐篷,帐篷占地范围不大于5平方米,且禁止使用明火。
长宁区海粟公园、古北市民公园
各方诉求不一
长宁区海粟公园是一片靠近商业体、美术馆的开放空间,上下班高峰时承担着通行功能。目前,园内划出一块草坪供宠物活动,并设有宠物饮水处和粪便收集器,园内还有多处告示牌对宠物办证、牵绳、嘴罩等作出提醒。
对于宠物入园,市民意见不一。每天都来跑步的谢女士告诉记者,与宠物共处并没有什么影响:“只要确保干净,及时处理粪便,就可以接受。”但也有市民激烈反对,认为宠物入园产生的声音、气味、安全风险等会给游客带来困扰:“有时候几十条狗聚在一起,我们吓得不得了!”
虽然目前划定下沉式广场可以遛狗,但养宠者仍希望有更多空间。正在遛狗的严女士说:“我对不牵绳、不捡粪便的狗主人并不认可,但也希望社会多一点善意给狗狗。宠物也需要社交,晚上是否能让它们有个场地自由活动?”
对于各方诉求,海粟公园园长陈雷达表示,9月1日前已准备了多套方案,目前确定的“宠物友好区域”离商业体较近,举办宠物活动较方便,且与行人的行走动线不冲撞。“部分游客畏惧宠物,我们会在试运行过程中收集民意,也会通过街道和居委会摸底,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同时,我们希望多个部门共抓共管,共同维护好公共空间。”
“划定区域+错峰”
与海粟公园的商业融合不同,古北市民公园遛宠则是周边居民的“刚需”。公园面积达14910平方米,被古北璟辰社区、古北嘉年华庭等居住区包围,不少上班族会在晚上带着狗狗出门。
“公园前身是绿地,一直是对宠物友好的。去年改造后,管理用房变成了古北市民中心和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两个共享空间。来往的市民更多了,如何规范宠物管理就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古北市民公园园长陈志亭说。
他表示,在前期沟通中,养宠人希望在特定时段开放一片区域让宠物“跑一跑”。考虑到晚饭后老人和小孩也会来公园游玩,目前商定的是“划定区域+错峰”,晚上八九时后将草坪向宠物开放约半小时,现场增设保安,“从目前试运行情况看,没出现什么问题”。
形成“自治公约”
为何选择这两个公园试点?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王晔菲表示,海粟公园双休日时常举办宠物活动,具有“文商旅绿”结合的基础。今后,希望能在这一点位结合商业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比如邀请宠物商户参与管理,形成“社会共治共享”模式。
古北市民公园周边居民对自治热情较高,且遛狗是“刚需”,因此管理方希望开放后通过收集民意形成“自治公约”。“对于新规中市民有需求也有争议的部分,我们的理念是既不主动倡导,也不主动反对,让其自然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收集汇总意见建议,确定承压能力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再探索适合长宁的管理制度。”王晔菲说。
她透露,试运行期间,长宁区绿化部门将加强与属地街镇的沟通,考虑在10月召开座谈会,邀请居民代表、游客代表参加,使公园管理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下一步,长宁区还准备制定公园自治管理“一张图”,在不同公园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