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康和他捐赠的报纸合订本
陆康和他捐赠的报纸合订本
昨天,在新民晚报创刊96周年“九六拾贝”新民百年报史馆藏品展开幕式上,陆康为新民百年报史馆又添一份藏品:由其祖父陆澹安留下的1955-1966年的百余本报纸合订本,它们静静诉说着一个家族与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
“老公公教我们磨墨时手心要空,读报时指尖要轻。”早年旅居澳门,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回到上海后,陆康至今也保持着幼年养成的每日读《新民晚报》的习惯。
陆澹安(1894-1980),字澹庵,不仅是金石学家、书法家,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独特的“跨界”文人。早年主编《金刚钻报》,为《新闻报》撰写专栏,创作《啼笑因缘》弹词本,改编《秋海棠》话剧,参与翻译《福尔摩斯探案》……正是这样一位与报业有着深厚渊源的文化大家,将《新民晚报》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小时候,每天到了下午四点半左右,我总是奔出花园,踮着脚到门口挂着的木制邮箱里取报,一路喊着‘报纸来了’,送到三楼老公公的书房。”陆康的上海话带着老底子的尖团音和特有的软糯节奏,一下子让听者穿越回70年前溧阳路上陆氏老宅。“老公公总归是第一个看,看完后,全家大大小小十几口人轮流,祖母看戏曲文艺,母亲姑妈寻觅家常菜谱,叔叔伯伯翻阅体育新闻。这份辗转于每个人手中的报纸,常常要到第二天清晨才回到老公公手中。”三楼陆澹安的写字台旁边有个铁的文件柜,文件柜上有个平顶,看完的报纸就平放在上面。油墨香混着三楼书房特有的樟木气息,70年过去了,至今在陆康的记忆中挥之不散。最珍贵的仪式发生在每个月末,祖孙二人步行至宝安路誊写社,看着散页在师傅手中变成有“新民晚报”字样封面的合订本。
“老公公最欣赏的是晚报的包容性,”陆康说,“既有阳春白雪的金石书画,也有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严独鹤的杂文旁有孙雪泥的画稿,京剧大师周信芳的专题报道旁有城隍庙小吃价格表,“这种雅俗共赏的编排艺术,正是海派文化的精髓”,“密密茫茫”,文章虽短,却如银杏叶般藏着季节的丰饶,始终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在陆澹安的悉心教导下,陆康从小读《古文观止》临各种碑帖。他说少时看报,书法方面,他重点看的是沈尹默。有段时间,晚报的副刊叫“繁花”,过年过节时,刊发过沈尹默的朱竹,让陆康印象深刻。还有潘伯鹰,因为他常到陆澹安家闲坐。如今陆康的客厅中,挂着的正是一副潘伯鹰的对联,真正的“见字如面”。
陆康回忆,晚报从不吝啬给予年轻人展示的舞台。他清晰记得自己当年看到周慧珺作品时的惊叹,更难忘胡问遂之子胡考的书法见报时,旁边括号“16岁”。陆澹安拊掌笑道,后生可畏啊!而少年陆康心里想的是,我要写得再好一点。
陆康说,正如落花重回大地,这些凝结了老公公的心血与爱好,以及一段家族记忆的老报纸有了最为恰当的归宿,“今天,老公公的珍爱回家了”。
世间万物皆有际会,笔墨因缘最难能可贵。满怀对《新民晚报》的感情,陆康欣然为这次展览题写了名字,举重若轻,行云流水间犹如拥九六岁月入怀。九六未晚,《新民晚报》将继续传递那些关于海派文化、关于人间烟火的暖心故事。本报记者 吴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