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上海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29.37万件,同比增长12.21%。昨天下午,“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表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高水平,上海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向着基本建成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稳步迈进。
● 为科创企业装上“隐形翅膀”
国产大飞机C929在外形上具有低阻流线、双曲面宽视野大风挡机头、弱激波超临界机翼等技术特征,涂装设计融合敦煌飞天艺术元素,其宽体飞机外观设计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金奖”。
逸思医疗的“easyEndo Lite一次性腔镜切割吻合器及组件”采用机器人柔性关节+双韧带技术原理,其专利“一种控弯机构及具有控弯机构的外科器械”获得“第一届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专利一等奖”。
走进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一楼展厅,实物展柜中的高精尖产品模型,成为上海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2件,同比增长14.6%;全市商标有效注册量为284.66万件,同比增长5.05%。今年上半年,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2987件,同比增长7.87%。
知识产权犹如科创企业的“隐形翅膀”,起着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
● 打造生态体系 护航营商环境
近年来,上海大力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盘点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存量专利7.26万件;4.9万件专利进入国家可转化专利资源库,累计转化9600余件。
同时,多部门联合出台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系列政策,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机制和“保证金”制度,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交易保险等金融新产品。
为了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上海已建立市区两级行政裁决工作体系,近五年,累计立案306件,结案269件,作出裁决决定100件。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