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检测实验室员工在检测机器人
沪宁高速
“创新里”科创产业空间 普陀区新闻办供图
上海普陀、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一条串联起沪宁沿线“八市一区”的产业创新带,正成为长三角创新要素奔涌的“黄金走廊”。作为这条走廊的“始发站”,上海普陀区凭借其连接长三角的枢纽地位,率先驶入了协同创新的快车道。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科技创新早已超越“单打独斗”的模式,转向“集群共创”的新形态。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一项项机制的创新,书写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创新机制 高效对接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围绕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实施《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标志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进入新阶段。
沪宁沿线是贯通长三角的经济大动脉,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4年,上海及沿沪宁八市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8%,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8%。这里汇聚着全国领先的科创要素,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云集,堪称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
普陀区,作为上海的“西大堂”,天然具备连接沪宁沿线城市的区位优势。在今年7月中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普陀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5方面16项举措,为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为确保方案落地见效,由普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并设立协同创新办公室,建立“日日碰、周周研、双周议、每月商”的研商体系,分级分类协调推进。同时,积极拜访国家发改委及沪苏两地发改委,走访江苏八市,与各市政府和企业院所深化合作共识。
构建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
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介绍:今年以来,普陀区把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放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中思考,放到上海建设“五个中心”中谋划,在四个方面取得进展。
一是做深供需对接的“引力场”。会同沿沪宁8个城市共同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汇集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0项,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需求294项,跨区域合作195项。今年7月,“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开始运行,华东电力设计院的储运控制软件等28个技术创新需求被揭榜,技术交易额实现800多万元。
二是做强科技赋能的“智汇源”。组建74名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沿沪宁科创企业技术交流、联合攻关、当好“科技红娘”。建立“百大平台”联盟,形成1730台(套)大型科学仪器清单,为科创企业提供实惠、专业的仪器共享服务。
三是做优产业培育的“孵化器”。强化企业研发转化要素支撑,实施初创型科技企业“种子计划”,出台人才安居政策,强化金融服务,举办沿沪宁创新创业邀请赛、产业对话论坛,加速项目落地。
四是做实全面合作的“服务中心”。发挥联通沿沪宁、辐射长三角的节点作用,对内服务上海15个兄弟区,对外服务沿沪宁,通过普陀北上、江苏沪宁沿线八市南下,让高铁线成为创新线、合作线,让高速路成为协同路、联动路。
协同发展 双向奔赴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以沪宁高速、京沪高铁为轴线,串联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节点城市。普陀区作为起点,武宁路沿线集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上海化工研究院,及“创新里”科创产业空间,吸引人工智能大模型、机器人等领域的初创企业入驻。同时,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节点通过产业链联盟(如新能源、新材料联盟)强化轴线辐射,推动产业梯度布局。
随着一系列创新机制的落地,普陀服务沿沪宁协同创新已初步结出硕果。企业的选择印证了“研发在普陀,转化在沿沪宁”的模式可行性。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将研发中心设于上海普陀,而生产与转化环节布局于南通、无锡等产业配套更健全的沿沪宁城市。爱朋医疗科技研发副总朱红毅表示:“普陀的高校资源与科创补贴政策、产业支持政策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创新依托。”同样,无锡迈健生物科技董事长虞强也感到与同济大学的科研方向高度契合,为公司在研项目提供了新思路。
城市间的互动日益频繁,从年初普陀区的频繁“北上”,到四月份至今的江苏各城市“南下”,这种“双向奔赴”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产业协作是区域协同的核心,普陀区企业与南通、扬州等地的园区共建产业联盟,推动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多领域合作。例如,通州区众鑫集团与普陀资本公司围绕智能制造探讨设立产业基金,新曹杨集团与南通平潮科技创新区共同推进产业转移与项目落地,已接洽多个实体项目。企业之间的自发合作同样活跃,普实医疗器械与南通的科凯生命通过交流会建立联系,计划在心血管细分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在多方协作推动下,产业带上已形成以智能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区内中海中心已吸引德赛西威等一批智能制造、科技服务类企业集聚,逐步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模式;2024年,真如城市副中心成功引进28个千万级产业项目,功能性总部和研发中心持续落地。与此同时,常州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占江苏省70%,全国市场每10辆出口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来自常州。为进一步支撑产业集群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持续推进,已组建12家创新联合体,开放共享4.6万台大型科学仪器,显著增强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研发攻关能力。
与此同时,平台共建不断推进,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区域关键技术平台,通过对机器人标准及中国机器人CR认证的顶层设计,串联起长三角超60%的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构建了覆盖具身智能+工业制造、医疗康养和商业零售等三大应用场景。由上海化工研究院牵头的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覆盖长三角从同位素原料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全产业链环节的10家成员单位,共同推动同位素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人才流动也更加便捷。上嘉物流在普陀设立了全国总部和研发中心,每年投入技术研发经费超过三千万元。公司在沪宁沿线的南京、常州、无锡设有仓储、分公司,总部和各城市之间的工作人员来往频密。企业负责人杜庆东认为:“普陀地处上海西门户,占据了链接沪宁沿线的优势地理位置。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沪宁沿线的人才流动、人才集聚非常快。”
员工吕成的经历更是这种便利的真实写照:往来苏州上海两地是他的日常,“沪宁城际高铁的班次多,从苏州到上海仅需半小时,再从高铁站坐地铁直达公司。”这种便捷的交通网络,让他既能陪伴在苏州生活的家人,也能保障自己在一线城市追求职业发展。
引领“一带一心一城”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协同发展正从宏观蓝图加速渗入普陀发展的肌理,区域发展的强大动能依托于空间载体与功能支撑上。基于此,普陀区精心擘画的“一带一心一城”发展布局,正是其提升区域能级、强化枢纽功能的基石。
蜿蜒秀美的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正以水为媒织就一幅宜居宜业的画卷,从传统景观水岸蜕变为产城融合的活力空间,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的同时推动着科创要素与金融生态深度融合;真如城市副中心则凭借其辐射性交通与现代化商务功能,做强服务枢纽,为沿沪宁流动的要素资源提供高品质服务;桃浦智创城正推动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建设中心城区转型示范区。
由此,一条跨区域的产业创新带,与区内功能明晰的载体空间相互赋能。普陀不仅以其区位成为地理意义上的“始发站”,更通过“一带一心一城”的建设,构筑起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功能性核心支点。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澎湃浪潮中,普陀正从“通道”加速迈向“枢纽”,以更高能级的空间承载、更完善的创新生态、更开放的协同姿态,全域赋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共同谱写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