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视频
    人机关系未来将走向何方?昨日,“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展。
    本次展览共征集到海内外青年创作者的4060件/组作品,经过筛选,最终有380余件/组作品亮相,涵盖绘画、雕塑、新媒体影像、数字艺术、跨媒介装置等多个门类。青年艺术家王棕正的作品《有用的温度》是唯一一件“吊装”在展厅内的装置艺术作品,直到布展最后一刻才完成创作。他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它完整组装的样子。”
    远远看去,作品呈现了一只机械臂在编织围巾的场景。走近观赏,才发现整个装置均由纤维材料制成。“冰冷生硬的机械部件,也能是柔软的、手工缝制的。”王棕正介绍,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儿时总在为自己缝缝补补、编织衣物的奶奶,“不管是校服上绣下名字,还是手工编织毛衣的温度,都藏着奶奶对我的爱。”作品中,王棕正刻意保留了手工编织的痕迹,以此展现不同于机械的力量。他说:“许多看似无用或者低效的制作方式,却蕴含着独属于人类的温度和情绪,这是算法无法捕捉的美。科技可以模仿人类编织的动作,却无法理解动作背后的情感,而这恰恰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
    策展人陆俊毅认为:“青年艺术家的视角兼具新意与多样性,既有创意表达,也懂得以融合创新的方式诠释传统艺术。”参展艺术家陈楚烨的《独觉心》正体现了这一点。他将《西游记》解构、重组,从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等经典角色的原型入手,通过精微造型雕塑和拟真人偶技法呈现人物形象。
    重新塑造的人物与《西游记》角色相关却又不尽相同,他们身上融合了传统文化和新兴的街头文化,上身穿着大家熟悉的僧袍、盔甲,下身却是时髦的工装裤、运动鞋。陈楚烨希望以这种“混搭”的方式呈现中国历史故事。谈及展览主题“机·智”,陈楚烨说:“机械的智慧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觉醒。我的作品则是关于一个人的自我探求和自我觉醒,两者在哲学上是相通的。”
    从机械臂下柔软的织物,到传统神话里焕新的身影,这些创作不仅勾勒出智能时代艺术的多元样貌,更在追问中给出了答案:未来的艺术,从不是机器对人的替代,而是科技与人文的相拥;未来的人机关系,也终将在这样的创作里,走向“以智赋能,以情暖心”的共生之境。展览将持续至11月23日。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