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汇聚全球智慧 共护迁徙候鸟
第8/9版:专题 2025-09-17

汇聚全球智慧 共护迁徙候鸟

江苏盐城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本”

中海油盐城“绿能港”

大丰港国际合作零碳产业园

盐城“渔光互补”项目

初秋时节,大美盐城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一架架高高矗立的风力发电机,迎风旋转;一排排光伏面板装点成的“蓝色海洋”星罗棋布,熠熠生辉;一个个新能源项目次第绽放开工建设,投产达产……盐阜大地处处是“绿”动发展、风光无限的美好景象。近年来,盐城持续擦亮生态名片,在打造“美丽盐城”上成为典范;先行先试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推动“风光氢储”一体融合发展;发挥海洋碳汇、森林碳汇、湿地碳汇叠加优势,含“新”量、含“绿”量同步提升,呈现“向绿求新”的美丽画卷。

候鸟翩跹“点赞”好生态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碳的存储器”“物种的资源库”和“鸟类的家园”,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近年来,盐城手握“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世界级名片,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市域样板。

生态好不好,看鸟儿往哪飞。它们“择地而栖”用翅膀标注着一座城市的生态指数。东台条子泥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核心区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中心节点和关键区域,被称为候鸟迁徙途中的“国际机场”。小青脚鹬是世界最珍稀的鸻鹬类候鸟之一,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小青脚鹬青睐这片湿地,世界上成鸟约400多只、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勺嘴鹬近一半在条子泥湿地觅食、换羽,每年留连在此长达3个月。

展翅翱翔的鸟儿,星罗棋布的沼泽、潮沟、小岛……东台川水湾的蜕变,是盐城湿地修复的生动注脚。东台条子泥湿地管理员吴燕飞全程见证了这里的蝶变。“原来这里互花米草疯长,挤占了本土生物空间,影响湿地水体交换,造成海洋种群退化。经过一年多精心修复,已重现滨海湿地的原始风貌。大批的水鸟、成群的麋鹿等野生动物在此‘落户’,湿地修复初显成效。”

保护生态,守护绿色,盐城从未停下过脚步。2024年,盐城湿地修复面积1.05万公顷,湿地保护率为50.9%。生物多样性“家谱”持续丰富,截至目前,盐城市共记录生物物种4759种。从滩涂荒原到候鸟天堂,这片滨海滩涂不仅维系着数百种鸟类的迁徙与繁殖,更以“鸟类友好型城市”的形象,向世界递出了一份生态治理的“中国样本”。

“绿”动未来竞逐零碳

582公里海岸线,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年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米1400千瓦时至1600千瓦时,年发电量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让盐城成为绿色能源开发的热土。

作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盐城打造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风电产业格局,集聚了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风电整机企业,以及中车电机、中车叶片等配套装备制造企业。

走进金风科技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一件件风力发电部件正在各实验台测试、验证。“公司生产的第一台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仅600千瓦,而现在已达到20+兆瓦,关键部件全靠自主创新攻关。”围绕塔架、叶片等关键零部件研发,金风科技带动超过37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生产的风电机组整机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

在东台北条子泥海域和竹根沙海域,中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年均发电量约11亿度,可满足近200万居民年用电需求;位于大丰的中车株洲电机江苏公司正加快“走出去”步伐,累计出口额超85亿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出口企业……

先行先试、敢为善为。作为中国首批、江苏首家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盐城在射阳、大丰、滨海开展零碳产业园试点。

零碳园区通过能源的清洁替代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基础设施的完善升级、零碳负碳先进技术应用、智慧能碳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对于加快园区能源绿色转型、引导产业深度脱碳、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建设零碳产业园,盐城有方案、有规划、有远见。”盐城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分别立足“绿电+新型电力系统”“绿电+氢能”“绿电+冷能”,构建差异发展、互动并进的良好格局。

碳排放减少了,绿电“引力”就此显现。盐城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打造,推进绿色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构建“园区内循环、企业自循环、多余电上网”的绿电应用体系。眼下,3家零碳产业园均完成首期绿电专线及变电站间隔改造,实现核心区绿电专线接入。

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海上风电规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国八分之一,今年1月至6月,全市新能源发电量176.41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70%……这座黄海滨城正全力打造“风光名城”,初步形成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盐城路径”。

人与自然共生共融

湿地丰富,人口密集,人与自然的矛盾难免。为了保护湿地,盐城将条子泥、高泥和东沙区域作为麋鹿和鸟类的栖息地严格保护,转而投身于世界遗产的申报,成为一段环境与发展和谐共存的佳话。

申遗成功以来,盐城积极实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生态修复工程,成功打造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720高地”;严格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从条子泥720高潮位停歇地,到黑嘴鸥与麋鹿的鸟兽共生“新样本”,再到射阳盐场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从完善制度设计,到健全保护管理体系,盐城湿地保护驶入“快车道”:积极探索NbS理念,构建融“自然—科普—生态”为一体的黄海湿地,为打造滨海湿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佳实践范例。

今年6月8日,盐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让自然做功:NbS的世遗答卷”项目入选全国15个典型案例,系江苏省唯一入选项目。

候鸟蹁跹,连起地球的大陆板块,洋流循环,为所到之处带去生命的足迹。然而,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滨海地区位于陆海相连处,广袤大地与无垠大海交织,生态系统稳定性颇为关键,滨海生态保护更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课题。

2025年9月24日,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在盐城举办,向世界分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与智慧。本届论坛涵盖滨海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低碳产业等多个领域,预计将吸引来自数十个国家的代表与机构参与。作为“东道主”,盐城将进一步扩大国际朋友圈,凝聚保护滨海湿地更广泛的全球共识。

从高处俯瞰茫茫黄海之滨,泥沙在此交汇、停歇,流淌出连片的湿地和滩涂,万物生灵安然栖居。人与自然、城市与湿地在这里共生共融。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