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背负诅咒的幽灵船被暴风雨赶向岸边,又是七年一度寻找真爱的机会,“漂泊的荷兰人”能否等到他的救赎?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项目,昨晚,享有“德国第一歌剧院”之称的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携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献演上海大剧院。演出前,技术总监丹尼尔·鲍尔带领部分观众走入幕后,揭秘繁复的舞台如何在音符洪流里“乾坤大挪移”。
巴伐利亚歌剧院此番将《漂泊的荷兰人》“平移”至上海大剧院。鲍尔说:“我们用了7个集装箱运送舞美布景和服装道具。集装箱落地后进场搭台,工作人员协力24小时不间断,用了整整70小时才完成。”
跟随他的脚步踏上舞台,最惹眼的是两座吊桥,一旧一新、一古一今形成强烈反差。鲍尔介绍:“我们的布景追求油画质感,但要让海上风云流动起来,让光影有层次地显现,还需要在最前面罩上一层纱。”有人用手轻触外层幕纱,结构很松散,却反而能凸显朦胧的效果。两棵枯枝对向而立,细看是粗钢丝裹着胶布,再以颜料上色,鲍尔笑道:“布景追求的是远观的效果,走近看都有些粗糙。但不用担心,舞台灯光一打,就像有双魔术手,会让它们改换面貌。”
绕行到台后,从一扇小门进入的是“健身房”。这是第二幕场景,德国导演彼得·康维奇妮将传统版本中的纺车场景替换为现代时尚的动感单车场景。在他看来:“经典歌剧应当置于当代语境去解构,才能以鲜活的姿态引发当下观众的思考。”因而,在这版《漂泊的荷兰人》里,能看到古老和当下两个跨越时空的场景彼此碰撞和交融。
因为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仅有1分20秒的间隔,故第二幕场景被制作成一整个可移动的镜框式台中台,鲍尔说:“这个一体式台中台下安装了很多轮子,换景时,我们有专人驾驶推车将整个场景穿过幕布推到台前。”而为了节约时间,演员都是提前坐上动感单车,被一同推上前的。因为场景规模大、道具多,换幕需要35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巴伐利亚回响”以黄金周驻演的声势席卷申城,威尔第歌剧《奥赛罗》(音乐会版)以及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音乐会也将逐一亮相。截至目前,三场演出票已售出逾九成。00后剧迷袁子炎来自南昌,演前导览时,他听得格外仔细,他说:“我买了5场票,两场《漂泊的荷兰人》、两场《奥赛罗》,还有一场音乐会。”在他看来,能在几天里集中看到世界顶尖剧院带来的重磅作品,这个长假很值。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