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花海、听音乐、品国潮……长假期间,申城各大公园变身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狂欢天地,人们走出家门,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自由呼吸。无论是松弛感拉满的音乐秀,还是活力四射的千人瑜伽或全民运动会,沪上公园正从传统的观光景点演变为融合自然、艺术、运动与文化的复合型消费空间,刷新市民假日体验。
金秋花海美
花海一向是秋日重头戏。在各色秋季花卉中,很多公园都相中向日葵作为当家“花旦”,为游客打造金秋最美花海:上海世博文化公园2万余株向日葵形成高低错落的金色海洋;浦江郊野公园除了常见品种,还能看到油画向日葵、渐变色向日葵、焦糖色向日葵、重瓣向日葵等彩色向日葵,一路行来,每一步都是风景。
高达2米多的“巨人稻”,成为辰山植物园最令人惊艳的秋日“丰”景,它与蒲苇、火焰狼尾草、紫叶狼尾草等百余个观赏草品种一同打造出“风吟禾韵”的浪漫。从松江大学城来此游玩的大学生小李感叹:“站在这些比人还高的稻谷中间,才能真正理解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的浪漫。”
除了赏玩体验,公园也是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10月3日上午,在辰山温室的植物科普秀上,研究员王西敏向游客讲述了刚刚去世的珍·古道尔从灵长类动物学家到全球环保倡导者的经历,“她那么高龄仍在为环保奔走,激励我们投身自然保护领域。”
音乐疗愈新
当自然遇见音乐,便诞生了最动人的旋律。假期不少公园“以乐会友”,交响乐、街舞、戏曲、民谣、音乐快闪等轮番登场,如同一座座“自然剧场”。
3日上午8时30分,辰山植物园一号门广场迎来City Brass铜管五重奏。这支由都市白领组成的乐团,以灿烂的音色奏响《冰雪奇缘》《爱乐之城》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午后,“自然剧场”又转场至三号门草坪,单簧管演奏家向秋谕将古典乐器与当代潮流巧妙融合,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聆听。张女士带着三岁的女儿坐在草坪上,随着音乐轻轻摇摆:“在自然的环抱中听单簧管演奏,感觉整个人都静下来了。”
在共青森林公园以森林为背景的“天然剧场”,民谣吉他的轻柔弦音和着鸟鸣,将游客带上一段疗愈之旅,让艺术变得触手可及。
雅集古韵浓
国庆中秋相逢,一系列“国潮风”活动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活力。这几天,古色古香的世博文化公园“申园”迎来不少身着汉服的游客。投壶、捶丸、皮影戏、叶雕展、流动手工坊……在古典园林的亭台楼阁间,“秋日雅集”古韵十足,让游客体味传统文化的妙趣。
上海京剧院的胡丽莎与孙亚军为逛辰山植物园的亲子家庭带来一段沉浸式戏曲之旅。从追溯京剧起源到解析“四功五法”,从水袖翻飞到金戈铁马的武戏片段,孩子们在互动中领略国粹之精华。“原本担心孩子会觉得京剧枯燥,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带着七岁女儿前来游玩的徐女士难掩兴奋之情,“这比在剧院正襟危坐看演出,更能让孩子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
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体验式、沉浸式消费转变,公园正以其独特魅力推动假日消费升级,让市民游客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