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大熊猫龙凤胎有名字啦 全运会网球比赛为何频现悬殊比分 检出率升至30%流感“来势汹汹” 2025全球数商大会下周在沪举行 人民城市建设的恒心匠心与暖心 大城一诺
第1版:一版要闻 2025-11-18

大城一诺

透视上海“告别拎马桶”背后的民生“执念”和“绣花”功夫

漕河泾街道漕溪三村旧住房原拆原建项目交付,172证居民“旧房换新颜”

改造后,漕溪三村每一户都拥有套内独用的厨卫设施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本报记者 宋宁华 姚丽萍 孙云 赵菊玲 李一能 郭剑烽 报道

上海宣告:全市“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民生成就,也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注脚。

在上海人的记忆深处,这样的画面曾经寻常可见:清晨时分,“马大嫂”们一手提着马桶,一手攥着竹刷,在弄堂里匆匆走过;老房棚屋的门边,晾晒着一只只马桶……这曾是百姓生活中的尴尬“痛点”,也是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念兹在兹、誓要攻克的民生难题。

当年的数字如今读来令人无限感慨:解放之初,上海中心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仅五六平方米,500万人口中约五分之四的居民需要“拎马桶”。改革开放后,上海大力新建职工住宅,上世纪80年代,有83万户居民搬进新家,告别了“拎马桶”;上世纪90年代,推动“365危棚简屋”改造和旧住房成套改造,又有68万户居民受益;2017年之后,城市更新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更加注重风貌保护和旧改统筹推进;2023年,“拎马桶”存量仅剩14082户,上海为彻底啃下这块“硬骨头”,制定了全面攻坚的改造目标。

经过数十年的接续奋斗,到今年9月底,全市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工作终于总体完成。

进贤路的“繁花梦”

协议置换破解文保难题

黄浦区针对13街坊进贤路项目中的4幢房屋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改造策略,以协议置换为核心,联动“拆除腾地、保护性修缮、综合提升”,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拔点腾退”成为破局关键。

满屋子的“小确幸”

原拆原建迎来老房新喜

徐汇区漕溪三村两幢老楼被一幢8层的现代化住宅取代,建筑面积扩展到约8000平方米,配备4部电梯,每户增加套内独用厨卫设施及小型阳台,全装修交付;杨浦区黄兴路1039弄正在火热施工中,居民许下“四年之约”。

老弄堂的“新惊喜”

抽户改造插入独立卫浴

针对愚园路1407弄3户无卫生设施的房屋,长宁区房管局腾退了同楼内由新长宁集团下属绿化公司承租的一套18平方米公房(原为绿化作业料具间),拆改、分隔为3间独立卫生设施,分给3户居民使用。

房间里的“太空舱”

集成卫浴带来全新生活

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根据房屋空间大小分别采用“集成式”卫浴和“最小化”安装方案;虹口区祥德路180弄将马桶和洗手池巧妙藏入“立柜式”结构中;宝山区则给出另一种思路——户外加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