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患病的孩子,比想象中坚强
第61版:武汉解封 2020-04-13

患病的孩子,比想象中坚强

王仲昀

2月26日,患有新冠肺炎的产妇通过剖腹产顺利产下了一名未受感染的新生儿。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处在“失陪”状态的孩子不在少数。

记者|王仲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武汉的患者救治情况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其中儿童患者尤其令人牵挂。

3月24日,武汉儿童医院实现了对所有入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儿“清零”。自从1月30日成为武汉当地唯一的新冠肺炎患儿定点救治医院后,这所医院开放24小时发热门诊,改造出11个新冠肺炎疑似、确诊患儿收治病区。其中包括全国唯一的新冠肺炎疑似、确诊新生儿隔离病区,并组建医护梯队保障医疗运转。

在收治的新冠肺炎患儿中,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因为全家感染,只能独自住院隔离治疗。为更好地照顾这些“失陪”儿童,武汉儿童医院在做好诊治与日常护理之外,将患儿情绪的安抚作为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

离开父母的孩子

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儿中,年龄最大的不超过16周岁,最小的只有30天。数据显示,大部分新冠肺炎患儿属普通型患者,危重型并不多见。自身病情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儿童心理健康就成了备受关注的问题。

“如何甄别患儿的心理是否健康,成为我们正式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前必须考虑的问题。不论是孩子过于吵闹或过于安静,在特殊时期都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高存友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道。作为上海第九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高存友于2月下旬入驻武汉儿童医院。针对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相对敏感脆弱的状况,他与其他精神健康领域的专家在医院门诊设立了“心灵驿站”,主要为患儿和医护人员提供心理会诊。

根据高存友的观察,那些看起来很乖的孩子,并不一定没有心理压力。

采访中,高存友提到一个案例。一名10岁男孩,到儿童医院之后像是突然长大了。医护人员通过跟男生父母的交流,得知这孩子原来在家是比较活泼调皮的,到医院后变得话很少,有心事,并且不是很配合治疗。

“这种情况,往往源于儿童对陌生环境和疾病本身产生的恐惧。他已经10岁了,加上现在孩子普遍早熟,他对疾病本身会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因此,表面上变乖变安静,一方面是他想要掩藏心中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是迎合别人的反应,不想跟别人过多谈论此事。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高存友对《新民周刊》说道。

这位男生的父母也被确诊患新冠肺炎,当时正接受治疗。小朋友很久没有见到父母,也没有父母的消息,高存友得知这个情况后,联系上了孩子父母所在的医院,为孩子建立了沟通的桥梁。有了父母的关心和鼓励,小男生的焦虑得到了有效缓解,随着病情好转,他很快便康复出院了。

高存友指出,熟悉的生活环境突然发生大变化时,儿童的反常表现尤其值得注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处在“失陪”状态的孩子不在少数。对于缺乏陪伴的他们而言,心理焦虑主要是由“想家”和“思念家人”而导致。若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很多焦虑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疫情之下,面对面的陪伴并非易事。为此,武汉儿童医院建立了远程探视系统。如果家中有小朋友在医院治疗,无法到医院病房陪护的亲人,可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通过该系统与隔离病房中的小朋友取得联系。

不同年龄段用不同方法应对

判断哪些患儿需要心理干预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对症下药”。高存友向《新民周刊》介绍,此番在武汉儿童医院,主要是根据患儿不同的年龄段,制定相应的策略。

“首先是5岁以下的‘小小朋友’。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对疾病是没有什么认识的。医护人员做好基础的照顾,他们就很开心。这些照顾体现在一起做游戏、给一些好吃的零食,喜爱的玩具等等。”高存友说道。

有个刚满6个月的孩子全家感染,无人陪护。医院护理组专门设立了“看护班”,负责给孩子洗澡、哄睡、喂奶、换纸尿裤。“每三小时喂一次奶,换一次纸尿裤”“宝宝醒着时,不喜欢躺在婴儿车内,要抱着走路,陪他玩耍”——为了这个粘人的小家伙,“临时妈妈”们总结出这样一份带娃“说明书”。

至于5岁以上16岁以下的患儿,高存友表示,通常以10岁为界限。“10岁以下,我们以‘主动劝导’为主,而10岁以上的小朋友,更重要的是倾听他们的讲述。”

“小朋友你现在生病了,但是这个病呢,就像感冒发烧一样,不用害怕。这么多叔叔阿姨都在照顾你,你看,前几天你在咳嗽发烧,现在你也变好了对不对?”类似这样的对话,时常发生在与10岁以下患儿的交谈中。

随着身边不断有小朋友痊愈出院,高存友和同事们也考虑到其余的患儿可能会产生孤独感。为了更好地照顾那些尚在治疗中的患儿情绪,身穿隔离服的医护人员逐渐成为他们的游戏伙伴。为了让小朋友不惧怕住院,医生护士们在隔离服上画了卡通画,把自己变成了儿童病房里的动漫人物,让小朋友们一起来涂色,帮他们度过特殊时期。这些“大白阿姨”“哆啦A梦阿姨”“奥特曼叔叔”给孩子们带来了爱与希望。

“她们有着同样的造型,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全身包裹着只露出一双眼睛,虽然看不清他们是谁,但一定是保护我们、打‘怪兽’的超人。”这是一位患儿给护士们写下的一段话。

“那些10岁以上的小朋友,由于他懂的事情越来越多,他所担心的也就更多。我们在和这一阶段的孩子交流时,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争取让他们先开口说话。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询问小朋友具体的需求。”高存友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根据高存友在武汉儿童医院工作一个多月的经验来看,相较于成年人的焦虑与不安,孩子们的情绪没有特别紧张,总体上表现得比较坚强。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患儿大多数是轻症,自然不会有太多恐惧、焦虑;二是武汉儿童医院平时已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心理干预工作开展得早。”2月下旬高存友和同事入驻儿童医院时,发现这里已经针对患儿心理干预为医护人员组织了一些专业培训、讲座。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