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让帮扶地区的每种“天赋异禀”在上海“金”光闪闪
第34版:一起幸福 2020-10-19

让帮扶地区的每种“天赋异禀”在上海“金”光闪闪

刘朝晖

上海援建贵州道真县阳溪镇上海蔬菜外延基地。

云南文山砚山县者腊乡中康公司育苗基地。

上海安信农保等为云南西盟县天然橡胶“保险+ 期货” 精准扶贫项目发放第一期理赔款。

临港遵义科技城建成实景图(2020 年5 月)。

沪滇生姜产业扶贫项目,云南罗平小黄姜丰收。

有了价格保险为咖啡产业托底,咖农种植积极性大大提高,“种咖啡脱贫” 成为贫困群众的希望。

记者|刘朝晖

水星控股正处于发展全产业链的新阶段,他们培育的能吐出金丝的“水星1 号” 特色蚕种,是编制高档纺织品的原料,是未来纺织业的“技术高地”。经过20 多代优选迭代的蚕种可以吐出红、黄、绿、粉等七种天然色彩,被分别命名为水星1 号至7 号。

2019 年9 月,落户凤冈的第一批“水星一号” 结了茧,水星方面专家发现,质量出奇地好。茧丝长、茧壁厚,随后试种的两批蚕茧同样质量稳定。

当地蚕桑产业走向重新振兴的新大门就此打开。

“水星1 号” 蚕种由水星先免费提供,到了收获时节再以收茧款冲抵育种款。黄志强当时领到蚕种12 张,每张蚕种里含小蚕20000-25000 只,一张蚕种可以结出85 斤茧子,通过科学喂养,每张可以超过100 斤。每斤蚕茧收购价在18 元至21 元。照此发展,全家在养蚕上一年收入可达二十余万元。

蚕的生长周期短,而在标准化管理的情况下,蚕农最快15天就可以“见到现钱”。

在企业派来技术员的指导下,黄志强盖起了两间育蚕室。他还种植了150 多亩桑园,全部种的是优质树种“农桑14 号”。据了解,当地每亩山坡地能栽种桑苗800 至1000 株,若是4 年树龄的桑园每亩可年产桑叶6000 斤,桑叶可以每斤0.4 元进行收购。

站在凤冈县的丘陵里举目远眺,村民们搭建的轻钢结构的桑蚕大棚已经星星点点地点缀在苍翠的群山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古诗中描绘的这种农家悠然闲适景象,在这里已然成为新常态。

今年七月,水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遵义市凤冈县政府正式签订“星丝路” 项目合约。项目计划投入资金5.56 亿元,打造国内最大的蚕桑产业基地,集蚕桑种植、蚕丝加工、产品研发等全产业链项目于一体。

“星丝路” 项目推出了签订农户保底收购合同、建立村级养殖合作社、支持大养殖户入股小养殖户、提供专利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扶农政策,给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项目也为村集体预留了企业股权,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据悉,“星丝路” 项目还在研究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新型养殖技术与蚕桑养殖生产经营结合,帮助传统的蚕桑养殖,进入工业化流水养殖。这不仅将降低农户的劳动力投入,增加每年养蚕次数,提高蚕茧产量、品质,降低资金投入,最大化农户的收入,也将推动新商业环境,形成新业态。

“星丝路” 项目全面建成后,凤冈县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蚕丝半成品与成品的加工销售额可达1.5 亿元/ 年,缫丝衍生品销售额可达2 亿元/ 年,税收可达1000 万元/ 年,可提供500 个就业岗位,带动10000 人脱贫成效得到巩固,3000 个家庭实现小康梦。

如今,凤冈的蚕桑产业链比过去更科学、更高效,生产出来的水星蚕茧,可以拉出长达1600 米的蚕丝。伴随着国家“东桑西移” 工程的实施,沪企落户凤冈,让曾经没落的凤冈县桑蚕养殖在脱贫攻坚中重新焕发了生机,找到了新机遇。

除了桑蚕养殖,上海在凤冈还有不少产业帮扶的新模式。

凤冈县王寨镇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是2019 年沪遵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养殖南美白对虾经济效益较好,但是本地无人会养殖,在产业上属于空白。上海援黔干部将上海奉贤的龙头企业引进凤冈,项目总投资230 余万元,目标是一年内在凤冈培养一批养虾人,三年内在王寨镇打造规模化养殖基地。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建设项目第一批虾苗已经投放,项目覆盖了王寨社区农户58 户186 人, 利益联结建档立卡户21 户82 人。

陈奕介绍,白对虾养殖基地采取“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形式, 利益联结贫困户,引导和帮助周边散户通过稻田寄养等方式,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白对虾特色养殖,从而带动王寨镇特色产业发展, 为农民开创脱贫致富之路。与此同时,还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 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为土特农产品“加值赋能”

云南省砚山县,约1500米的海拔配合以年平均16℃的气温、1050 毫米的年降水量,孕育了者腊乡逾9.9 万亩耕地。

这样的沃土,过去未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于是贫困相伴而生。

砚山县夸溪村党委书记张其志记得,过去村民们种水稻“1年只能栽种1 次,一亩田最多1000 斤,1 斤1 元,也就能赚1000 元,除去化肥、种子等开支,还没算自己的劳动力,就已经收支相抵了”。

在上海与当地政府的积极协作配合下,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加入到促进当地农业现代化的事业中。

产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的带动是巨大的,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尤其是对于农业产业而言。

企业建成之初,一些村民对于流转土地能带来收益有些怀疑,企业和帮扶干部一起一家一家做解释工作。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当第一笔收入切实拿到手上后,村民开始主动拿出自己的土地参与流转。

现在,在中康公司的5600 亩土地上,村民们能够拿到2 份收入:一份是流转土地的资金,另一份是打工务农的资金,勤快的一个月可以收入4000 多元。即使是打零、锄锄地,一天8小时,也能有60 元的收入。

“我现在一年收入4 万元,这里包吃包住,所以我日常花费也不多。在这工作3 年了,我家里盖起了新房。现在的田地里,能看到许多留守老人来打零工,附近也有学校,无论是自己生活还是照顾老人和孩子都非常方便。” 建档立卡户骆书佳说。

为了帮助农民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公司引入高新技术,借力上海优质资源与当地政府的桥梁作用,与云南省农大、农科院形成产学研合作,并手把手培训当地村民。

2018 年,中康公司获得上海援滇项目资金支持,而通过沪滇两地扶贫协作平台,中康公司蔬菜基地已纳入上海供沪蔬菜外延(扶贫)基地,上海蔬菜集团、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有限公司帮助中康公司实现产销对接。现在,中康公司已经在江桥市场和西郊国际销售蔬菜,既帮助了贫困户脱贫增收,又丰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

在上海援滇干部与当地政府的探索下,“公司+ 基地+ 合作社+ 贫困户” 的模式被应用于者腊乡的发展。

通过发展蔬菜和肉牛产业,中康公司每年吸纳当地600 余人到公司就业,累计推动10847 人次参与发展蔬菜、肉牛产业,带动砚山县者腊乡等5 个乡镇共计2453 户建档立卡户增收,户均年增收1.5 万元,形成了集现代化、信息化、绿色生态为一体的特色蔬菜、肉牛产业。

公司通过与上海静安区政府共建的扶贫项目,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同时也解决了部分人员就业问题,减轻当地政府就业安置压力,有效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和防止返贫。

保险创新为农户托底增收

云南省普洱市,咖啡鲜果在水中浸泡翻滚,生豆整齐均匀地暴露在阳光下,每一颗豆子都能得到精心的照顾。经过统一的质量检测后,咖啡豆被送往上海乃至世界各地,最终成为咖啡一族口中的香浓。

十多年前普洱市政府就把发展咖啡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骨干产业来发展。但近年国际市场不景气,云南咖啡生豆收购价一度跌到每公斤人民币9 至13 元,跌破了成本价格;一公斤咖啡鲜果在市场上仅能卖到2 元以下。全球市场的波动,极大地影响到了云南咖农的收入,让“种咖啡脱贫” 的目标面临了难题。

2016 年,一股来自上海的“金融暖风”吹进云南,带来转机。太平洋保险旗下的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专精农业保险,作为上海市产业帮扶签约单位之一来到云南调研。

安信农保原扶贫办主任周军回忆:“我们一开始计划的是服务三农,培养当地金融人才,并没有想到要做咖啡相关的农业保险。但经过调查后发现,咖啡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咖农的收入十分不稳定。”

在两地政府的指导下,安信农保与云南诚泰财产保险公司对接,将上海最新的价格保险机制复制到云南,与咖啡完成了一次有机结合。2016 年8 月11 日,政策性咖啡价格保险在宁洱县正式试点启动,目的是促进咖啡产业健康发展、防范咖啡销售市场风险、增强抵御价格波动风险的保障能力、稳定和提高咖啡种植户生产效益。

普洱市政府与安信农保共同首创的这项帮扶政策,明确保险费每年由沪滇合作扶贫资金项目提供一定的保险资金、种植户按比例承担一部分、宁洱县级财政兜底,参保对象为全县咖啡种植户、合作社、企业,其中对咖啡种植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中的低保户实现全覆盖。

从第一年的“试一试”到第三年的“主动续”,咖农切实感受到了咖啡价格保险的益处。有了价格保险为咖啡产业托底,咖农种植积极性大大提高,“种咖啡脱贫” 成为贫困群众的希望。

在此基础上,安信农保还引入了“保险+期货” 的金融创新,以雀巢现货收购价为依据,对标纽交所国际期货市场的咖啡普货价格,形成“保险+ 期货” 的对冲,让保险公司和咖农的风险都得以分散降低。

2016 年10 月,安信农保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成为上海地区和保险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安信农保在扶贫领域的创新和成绩得到了上海市政府及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认可。

“保险+ 期货” 的模式并不止咖啡产业。2017 年初,安信农保在普洱市开展天然橡胶保险+ 期货项目,共承保橡胶7533吨,覆盖建档立卡户1600 余户,保障额度达1.03 亿元,累计赔付977.6 万元;在文山州开展了糖料蔗保险+ 期货项目,共承保糖料蔗4.8 万亩,保障额度达1.35 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达5125 户,累计赔款201 万元;在新疆开展了棉花保险+ 期货项目,共承保棉花1.3 万亩,保障额度1800 万元,覆盖建档立卡户825 户,累计赔款10 万元。

从2018 年开始,安信农保会同太保产险当地机构,联合多家期货公司共同推进“保险+ 期货”扶贫项目,涉及橡胶、白糖、苹果、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产品,针对价格波动而导致的产业风险和扶贫风险,大力探索“保险+ 期货+ 扶贫” 新模式,在云南省其他地区以及上海对口帮扶的各省、自治区多地推进落地。创新的保险手段,在扶持农民脱贫增收、协助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而显著的成效。

科技城“筑巢引凤” 引领产业转型

位于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的临港遵义科技城,几年时间从无到有,资产规模达17.8 亿元,今年上半年产值7.2 亿元。

从2014 年漕河泾遵义科创绿洲园区,到2018 年的临港遵义科技城,不仅是名字的变更,更是沪遵协作的不断深化。这座双方由帮扶走向合作,共同打造的科技城,走出了“产业化”和“城镇化” 双轮驱动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子。

通过“筑巢引凤”,借鉴上海临港集团成功的市场模式、先进的营运经验以及广阔的产业资源,临港遵义科技城引入了包括上海优质企业在内的一大批企业落户园区,实现了产业导入强“造血”,起到品牌带动、产业集聚的作用。按照园区“3+X”的产业发展定位,临港遵义科技城着力培育“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高新技术” 三大主导产业,并强化产业链招商。目前,占地11 万平方米、建有13 栋现代工业厂房的科技城吸引了33家企业入驻,接近饱和状态,可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产业导入只是临港遵义科技城增强“造血”功能的方式之一。在园区管理上,临港遵义科技城摒弃了建厂房再出租的初级模式,引入上海工业园区理念,把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为园区客户提供高效贴心服务,并根据客户需求开展定制厂房服务。完善的配套、优质的服务、利好的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慕名而来。

“通过建设临港遵义科技城,导入上海的人才、产业、资金、管理等优势,形成生产、生态、生活相融的产业新城,实现遵义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上海援黔干部,汇川区委常委、副区长、遵义临港科技城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童骏欣说。

成立几年来,临港遵义科技城引入了世界500 强企业联合利华战略合作伙伴——上海健士星生物研发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和中国500 强企业光明( 食品) 集团旗下公司——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贵州德莱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园区打造科创产业高地的典范。

由健士星生物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遵义茶溶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茶叶和草本植物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临港科技城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有很好的茶园基地、草本植物基地。园区内的袋泡茶生产车间,现代化的袋泡茶包装机不停地包装着一袋袋安全健康的“遵义红”“遵义绿” 袋泡茶产品,打包装箱发往全国。其多功能综合厂房即将建成,集茶叶和草本植物精深加工的中试、小规模试生产、大规模生产功能于一身。

德莱易科技公司于2017 年入驻临港遵义科技城,公司自主研发出国内领先技术的微生物除污、治污、防污技术,对水体、土壤、空气等环境污染治理系列产品。目前,该公司生产的家居除甲醛系列产品,通过线上销售,产品销售额年年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 月,临港遵义科技城利用自身优势搭建起服务型电商扶贫平台——“遵品入沪”,与遵义市14 个县市区的100 余个农副产品生产商建立合作,帮扶13000 多户建档立卡户。通过该平台将遵义农特产品推向上海市场,仅3个月实现交易量11 万单,销售收入达538 万余元。

在上海对口帮扶下,临港遵义科技城成功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成为东西部战略合作的先行示范, 为遵义发挥自身优势,更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探索出一条东西部产业深度合作的新路子。童骏欣介绍,临港遵义科技城还将在承接产业转移、聚焦IPO 上市和加强自贸区建设上进行探索,打造具有上海元素、体现遵义特色的产业家园。

乳品产业链拉动移民就业脱贫

今年8 月18 日, 随着上市祥锣的敲响, 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市场,成为湖北宜昌夷陵区首家A 股上市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这家前身为湖北均瑶集团乳品有限公司的企业,已经是当地“响当当“的十亿级品牌企业。2019 年公司 “味动力”乳酸菌系列饮品就实现了销售收入12.46亿元,成为国内经营常温乳酸菌饮品项目较成功的饮料企业。

从夷陵的乳业加工项目,到宜昌均瑶广场、环城南路建设,到吉祥航空上海至宜昌旅游包机项目……均瑶集团多年来扎根宜昌,已成为上海对口支援湖北夷陵的典范。

均瑶与湖北的缘分,要从三峡说起。三峡水利工程产生了大量库区移民,而湖北宜昌夷陵区就是一个重要的移民安置地。

“移民之后田地没有了,怎么办?经过测算,我们认为,帮助移民养牛是最好的脱贫致富办法。一户人家能养几头牛,一年的收入就能有很好的保障。于是,我们决定:在三峡坝区的宜昌市投资兴建乳业基地,实施‘万户奶牛养殖计划’,打通上下游供应链,重点帮助解决库区移民的就业难题。” 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回忆说。

库区移民养牛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农民拿不出钱来,宜昌市夷陵区晓溪塔镇官庄村农民冉以权,1996 年从巫山移民到官庄村,冉以权回忆:“正犯愁没有买牛钱的时候,均瑶集团出面做担保,说服银行给大家提供了贷款,以后每月从我们奶农的奶款中扣除还贷。均瑶还给我们奶农购买了保险,派了技术指导、培训我们养牛。”

均瑶集团创新地采用了“公司+ 农户” 模式,一开始是一家一户地散养,不久又采用了养牛进小区的模式,使用挤奶设备,统一挤奶,统一收奶,并配套整个品质把控、安全生产等设备和措施。

2000 年均瑶投资建造了宜昌乳业基地,从2011 年开始,又投资数亿,在夷陵工业园兴建乳品加工项目。一期、二期、三期……生产线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完全按照现代化规范建造的乳品工厂,不仅在极大程度上直接解决了移民就业,带动当地奶牛规模养殖户及奶业合作社致富,也形成了一条完善的乳品产业链,形成了集养殖、防疫、良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了夷陵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均瑶集团还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当地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环境上,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三峡投资,带动三峡区域经济的发展。2006 年9 月,斥资5 亿元,位于宜昌夷陵广场旁的宜昌均瑶国际广场正式运营,这是宜昌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成为宜昌城市地标型建筑,为上千人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平台。此外,均瑶还在宜昌建造了一座大剧院。2015 年,均瑶集团投资的宜昌最大旧城改造项目——环城南路棚改项目开工。

“多年的扶贫经验告诉我们,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持之以恒、持久创新的,要从输血模式逐渐形成造血模式。”王均金曾这样说。事实也正是如此,均瑶集团用一整套产业扶贫的“造血”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建立产业基地、移民走上富裕道路、库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多赢” 局面。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