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四组,因制作诺邓火腿受益村民。
上图:周波在厨房制作美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左图:周波(左)在云南市集上寻找“地道”食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周波希望从“百县百品”找到自己正在寻觅的美味,也期待着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的产品里有更多他未曾了解的惊喜。
记者|黄祺
6月初的上海,疫情封控后街道逐渐热闹起来,周波的餐厅暂时还不能接待堂食,但外卖的生意依然不错。
休息时周波常回想未受疫情影响时餐厅里的喧闹:华灯初上,上海繁华市区里,饕客们开始寻觅美味。
在这座快节奏的国际化都市,一顿让人食指大动的晚餐早已远远超越了“吃饱”的功用,它是都市人对自己的犒赏,人们通过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甚至“意义”。
而对于浸淫西餐行业二十年的上海厨师周波而言,制作一桌精致的菜肴也超越了技艺的展示,更关乎情怀——完全用中国本土食材制作西餐,发掘中国食材的潜力,让世界各地的食客为之惊叹。
棕榈芯、松茸——产地云南,牦牛肉——产地青海,迷你胡萝卜——产地大兴安岭,节瓜——产地上海……在周波的餐厅里,按照季节更新的菜单上标注了每道菜肴食材的产地,菜肴的制作方法来自西方,但食材却忠实保留了它们在产地老百姓中世世代代流传的风味。
周波和团队此前花了五年时间行走全国各地,将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食材带到上海,开了一家完全用中国食材制作西餐的餐厅,也是迄今国内唯一坚持完全使用本土食材的西餐厅。餐厅使用的每一种食材背后,可能是一家勤劳的农户,可能是上海对口帮扶建立的合作社,可能是回乡创业的年轻人。
中国人对本土食材的味觉敏感早已深深埋进我们的基因,无论它们变成什么样子,当舌尖与食材触碰,乡愁就会弥散开来。云南、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天边”的美食通过饭桌与上海联系起来;地道的中国食材与广阔的大千世界,连接起来。
超出想象的中国食材
把来自云南的新鲜松茸浸入水中,低温慢煮数小时,取出后打成酱汁,与冰激凌底酱混合,放入冰激凌制作设备搅拌到顺滑,摆盘——松茸冰激凌完成。
“爱的爱死,恨的恨死。”周波这样总结食客对这道创新甜品的评价。
松茸,自然生于海拔2000米—4000米及以上的无任何污染的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由于松茸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难以人工栽培。松茸的生长十分缓慢,一般5-6年才有可能产出松茸。而每年采摘松茸的季节只有7-8月的雨季,松茸一旦长出,需要在3-5天内采挖,才能保证新鲜和营养。
正是因为松茸特殊的风味以及“脆弱体质”,松茸一直是西餐中的明珠,只是西方人大多只知道日本松茸,而并不知道中国的云南和东北也是松茸的产地。
松茸通常的吃法是油煎或者煮汤,但周波认为,水煮的方式最完整地保留了松茸本身的风味,冰激凌则仿佛“封印”了这种独特的美味,让人们有机会在口中仔细品尝。对于那些难以接受松茸变成甜品的食客而言,这道菜实在是有些刺激。“我觉得很正常,我相信如果不带成见,你会发现它的美妙之处。”
就像这一道松茸冰激凌,中国本土食材做西餐,往往要打破大家固有的想象。过去的五年,周波和团队做的就是这一件事——寻找本土食材,把它们开发成西餐菜肴,形式改变的同时又保留食材本来的魅力。
周波团队会去寻找中国人熟悉的食材,也会去发掘中国人不太吃但却产于中国的食材,比如棕榈芯。
棕榈芯在西餐中被誉为“蔬菜之王”,栲恩特棕榈树主要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和周边地区,产量有限,味道鲜美。同样位于热带的云南西双版纳,其实也有栲恩特棕榈树生长,2022年春节前的西双版纳之行,周波和同事一起找到了可以供应棕榈芯的农场。
回到上海,产自西双版纳的棕榈芯制作的菜肴登上新一季菜单,食客们第一次知道原来云南也有棕榈芯。
周波最初学习的是中餐制作,机缘巧合从事西餐餐饮,曾在西班牙和美国的米其林餐厅工作,不仅熟悉西餐的制作,还醉心于西餐菜式的创新。回国后,他把注意力放在了用中国本土食材创新菜式上,一边到大江南北寻访食材,一边培训中国年轻的西餐厨师如何创新。他将数年间寻找和研发的新菜品汇集成一本书,希望启发更多的西餐厨师对中国本土食材做更大胆的创新。
开设一家完全使用中国本土食材的西餐厅是周波的梦想。中国记载下来可食用的草本植物有2000多种,每个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动物食材,还有每个地方特产的香料和调味品。他说:“作为中国人,生而就有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菜系可以学习,这是很幸运、很值得骄傲的事。”
将“地道”摆上都市餐桌
中医药材讲究“道地”,而中国人说到食材,也讲究“地道”。“地道”的味道不仅来自食材本身,还有与之相左右的配菜和调料。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种食材在当地的烹饪方法,与当地的环境、物产、文化息息相关。
周波团队曾研发一种产于云南的鸡的做法。云南汽锅鸡是滇菜系中非常有名的一道传统菜肴,由此可以看出,云南人对如何用鸡烧汤是非常讲究的。周波希望将云南鸡汤融入到自己的西餐菜单中。多次尝试、各种搭配,周波发现鸡汤似乎总是缺少“灵魂”。一次尝试中,周波向汤中投入上乘的云南普洱茶,一时间香气四溢,原来云南的鸡就是要跟云南的茶在一起,才能激发出最“地道”的滋味。
烹饪的方式也关系到味道,如果一种食材在当地主要是用炭烤来烹饪,那么在周波上海的厨房里,调味料和配菜可能不同,但炭烤这一点却得以保留。
为了每季更新菜单,周波团队需要不断寻找当季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鲜食材。普通的餐厅一般都有固定的供应商,但周波的餐厅需要不断寻找新的食材,这成为餐厅开业之初遇到的一个烦恼。后来,每次找到钟意的食材后,团队会确定一个当地朋友或者食材经销商作为供货商,渠道渐渐稳定下来。
在一位餐厅顾客的介绍下,周波开始到开设在上海市中心商场内的“上海市消费帮扶百县百品直营店”物色食材。
“百县百品”是上海与对口帮扶地区联手打造的面向大众的特色产品销售平台,全市已经开设了19家百县百品直营店。上海新一轮“百县百品”推荐目录已收录了9大类505个帮扶产品。之前“百县百品”销售的各地特产主要去了居民家庭的餐桌,这一次,周波想要挑选一些用到他的西餐菜单中。
云南大理的诺邓火腿、新疆喀什的巴旦木油、西藏日喀则的青稞……周波希望从“百县百品”找到自己正在寻觅的美味,也期待着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的产品里有更多他未曾了解的惊喜。“这种供货方式值得尝试,因为产品有产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质量把关,我相信可以符合我们餐厅的标准。如果我们通过采购还能为乡村振兴做一些贡献,那就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了。”
人无论走多远,味觉总会提醒他自哪里出发。都市也好乡村也好,一切美好都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