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戏剧“折射”真实
第74版:专栏/五饼二鱼 2024-03-11

戏剧“折射”真实

林奕华

林奕华

导演

Director

戏剧、写作、电影

戏剧相对于电影,观看的成份少了千变万化,再加上先天性的距离因素,便更重于聆听。

数十年来,我的戏剧创作之所以一直在变化,或以实验作为手段,是因为我有意识不要演员以模仿现实的方式,来令观众认为或相信,他们的行为、感受,是完全等同真实的。从某个层面来说,这是为什么我更常以电影作为我的“聊天(灵感)”对象,而不是戏剧演出。

电影当然大多数也是以重塑的过程进行对真实的呈现,但在看电影和看戏剧时,最大的分别在于两者的观看方式,一个必然有着视点——镜头——的不停转变。另一个,基于媒介性质,它的视点不能超越物理的局限,因而如何处理现场(空间)和当下(时间),让真实被看见,既是戏剧艺术的创造性所在。但亦可能弄巧反拙,愈是追求,效果愈是虚假。

Pseudo(伪、假冒),是我最不希望出现在剧场里的空气。但我毫不介意戏剧看上去很unreal(虚幻、不真实),甚至,它就是因此而存在。Unreal,包含动机与表现上的脱离现实。在我的作品里,舞台空间经常出现一景到底,便是方式之一。办公室的戏没有办公室;又或,酒店的陈设,其实是“中阴”(阴阳之间);又或,厨房不因情节需要具有意义,而是在扮演“人与声音”的交流场域。

故此,演员在架空了空间意义的“现场”,理论上,“现”便失去了“现在”的说服力。演员的演出,便不能着力于观众所见的当下,却要绕过不存在的实景实物,以对过去经验的心领神会,引领观者进行同样的参与。我把这过程定义为“打开自己给戏去观照”。演员是媒介,媒介不负责提供(或还原)现实,但它应该以反射或折射现实的功能,协助观者找到所见所闻的意义。

戏剧相对于电影,观看的成份少了千变万化,再加上先天性的距离因素,便更重于聆听。常说舞台演员对于吐字、发音,以致抑扬顿挫的操纵能力决定了一台演出的力度,更是一部作品赋予观众感受的灵魂,是以如何“说话”成了演出与观众的契约,把话说好,几乎等同把一部戏剧要传递的讯息,有效地达成了有素质的沟通。也就是,做到了呈现真实的目的。

如果舞台上的演员只像镜子般矗立在照镜的人面前,这镜像只是提供了直接的反射,即便反射出来的是照镜的人的面貌,但那种真实,也只是照镜的人最熟识的“正面”,不会同时让这个人看见其(不同角度的)“侧面”,遑论“背面”。以一个角度反映真实,不能与“说谎”同义,只不过,如此反映的真实,未必是客观,更可能是主观。

戏剧怎样才能做到“折射”?很多剧场导演都会使用“即场摄录”(Live Feed),把现场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多过一个角度,甚至多过一个时空(结合预录),呈现在观众眼前。只是,在现场架起另外的“眼睛”(镜头),是否等于被呈现的影像就有“折射”的作用?观众就能在多角度的情况下,让戏观照了自己?抑或,另外的“眼睛”,也只是在建构欲望的放大多于真实。由于真实所代表的陌生感、隔异感,会让观者产生抗拒,一如走在商场里,忽然在某面反射物上看见有双充满怀疑的眼睛盯住自己,你是谁?充满戒心的声音,换来不大令人愉悦的回响:我就是你。

于我来说,那些让人因怀疑、不舒服的对自己的感受而萌生的“猛然发现”,才是现代(艺术)戏剧存在的意义:随着科技成了意识形态机器主宰多数人的思想与行为,真实只能存在于集团式的经营运作里,就像快餐、快时尚、快影像,“现实”比什么都重要,已经不再追求真实之于现实的差异——多数人相信的就是我们应该相信的?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