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
迦陵频伽。
它们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来到我们的面前,虽默默无言,却仿佛一部部史书,描绘着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互相成就的画卷。
撰稿|姚佳琳
受到当代流行的各种盗墓和穿越小说的影响,西夏文化似乎留给后世许多神秘传说;且必是存在过一位美美的异族公主,不是嫁去了蒙古,就是献给了大宋……那么真实的西夏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存在呢?随着7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西夏文化的好奇也达到了顶峰。让我们跟随上海历史博物馆正在展出的“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揭开这个神秘国度的面纱。
共逐“中国”之统,共享“中国”之利
唐宋时期,在如今的宁夏和甘肃、内蒙古等地,活跃着一支游牧民族:党项族。其首领李元昊精通汉藏等多民族语言,对兵法政治有深入研究。他在银川称帝,建立了与宋、辽鼎立的西夏政权。当然伴随着一代枭雄崛起的,必然是“天赋神力”“获得神秘老头馈赠的天书”等等神乎其神的民间传说,这是古代掌权者必备的“包装”技巧,听过便罢;但这位开国君主雄才大略,眼光深远,奠定西夏百年基业,确实是一位十分杰出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李元昊建立政权后,对当时已经较为成熟的唐宋官制、科举、律法统统奉行“拿来主义”,可作为一名优秀的学霸,决计不是全盘照搬那么教条,而是自主进行了很多创新,同时也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就拿这次西夏文物精品展中的几件国家一级文物来说吧,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是其精锐戍卫部队的符牌凭证,看上去再规整不过的汉字笔画,就是凑一起脑壳儿发蒙一个字都不认识:这正是李元昊命大臣参考汉字篆书结构,结合党项语特点创造出的西夏文字。这种文字笔画繁复,形似汉字却自成体系,小小的铜牌如同一个微缩的权力符号,见证着西夏在保持民族独立的同时,主动融入中华文明体系,展现出“和而不同”的生存智慧。
西夏不仅在宫廷管理制度上“复刻”宋朝,在其他方面也纷纷开发出升级版。比如官印搞出西夏文和汉字双语、科举考试既考儒家经典又考本民族法律、经济上也逐渐从游牧向中原农耕转变。展厅中央硕大的鎏金铜牛,重达188公斤,通体镀金,肌肉线条逼真,展现西夏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有道是:“出马征战,牛入耕作”,铜牛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融合的见证。
共创“中国”之美,共奉“中国”之陵
说到西夏陵墓中的多元文明,其丰富绚烂绝非一两段文字可以尽述——让我们浮光掠影地赏一下其中两件“混搭风”珍品吧——东北孩子肯定听过“五脊六兽”这个形容人闲极无聊的方言吧,其实它的本义是建筑物顶端的神兽,这次展出中的灰陶鸱吻就是房顶正脊的C位担当。它的造型为怒目龙头,鱼尾高高撅起,既保留了中原鸱吻的镇邪功能,又用夸张造型展现党项族的豪迈审美。
另有绿/红釉迦陵频伽,又称妙音鸟,长相有党项族人的特点,衣饰则借鉴了唐宋风格,展现了西夏如何将外来文化元素本土化,创造出独特的审美语言。
这些展品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来到我们的面前,虽默默无言,却仿佛一部部史书,描绘着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互相成就的画卷。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当我们凝视着这些文物,仿佛听得到历史的回响,那是不同的音符交织而成的壮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