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耿
6月23日是“奥林匹克日”,当晚中国奥委会发起了一场线上加油会,姚明、刘国梁、王霜等多位中国体育名宿及运动员在线亮相,汇报备战奥运情况。在东京奥运延期情况下的心理应对,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镜头前的刘国梁瘦了十几斤,坦言压力所致;姚明道出了无限期等待中的运动员的迷茫:“没人可以告诉运动员该做什么”;王霜则说,疫情期间日子过得煎熬。许多迹象表明,备战奥运的心理建设是一个已经浮现、可能正在恶化的问题。此前也有多位重量级的体坛人士谈及这个问题。郎平表示,大家情绪上有一些疲惫,因为没有了比赛作为冲击目标,“突然平淡了,感觉啥时候到头?啥时候和对手抗衡啊?”
对于运动生涯接近尾声的奥运选手而言,奥运会延期就意味着今生永远错过了,幻灭感、绝望感、无力感自是切肤的痛。对于备战期延长的选手而言,虽然希望仍存,可是不可触摸、不可琢磨、不可松懈,一直提着口气等待。有过高考经验的人都有体会,经过长期高强度高紧张度的备考,不会觉得再多复习一天,就多一天把握,而是只求一战。
最难熬的时刻是等待靴子落地的时刻,最恐怖的时刻是等待恐怖降临的时刻。不管是金靴子银靴子铜靴子,先落地了就是好靴子。
正如疫情防控,奥运备战中国与西方也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体育健儿疫情期间仍然能够保持常规训练,目前在北京封闭训练的国字号包括了中国女排、中国游泳队、中国田径队等八支,中国乒乓球队集结澳门,中国羽毛球队则在成都。欧美地区难以从体制和组织层面对奥运健儿给予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很多人在社会隔离令之下连基本训练都只能勉强维持。
凡事都有利弊,长期封闭也会带来消极心理。我国著名运动心理专家姒刚彦说,关于奥运运动员的现状,中国方面是有序、平静、心理疲劳较高,欧美方面则是无序、焦虑、心理应激很高。
无论中西,奥运备战正在转化为一场心理消耗战,应该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