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格兰打进欧洲杯决赛之后,我特意去核实了一下,为什么他们会得了一个“欧洲中国队”的诨号。别说,还真有人正儿八经地做了一番解释:英格兰队被称为“欧洲中国队”的原因如下:首先,两支球队都是三无(无技术、无战术、无意识)球队,脚下技术粗糙,都以身高、头球见长;其次,在球队的历史上,两者都有黄金一代、白金一代、超白金一代,但结局都比较悲剧;最后,两支球队都是赛前让人们抱以希望,后又用不争气的战绩让支持的球迷无比失望,两队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是如此的相似。
“欧洲中国队”也好,“亚洲英格兰队”也罢,再把这两支球队放在一起画上等号,可能连咱们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吧?战胜丹麦队的这支英格兰队中,首发加替补,只有两个人超过了30岁,沃克31岁,亨德森也是31岁,最年轻的萨卡还不到20岁。不管能不能踩着意大利队登顶,可以肯定的是,这支英格兰队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至少到下一届甚至下两届欧洲杯,这些“2字头”的球员,依然还会是冠军最有力的争夺者之一。反观刚刚打完40强赛的“亚洲英格兰队”,同样是首发加替补,出生于1997年的张玉宁是最年轻的,而主力阵容当中最“小”的,是27岁的归化球员蒋光太,而且除了他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已经30多岁了。在中国足协力推了多年的U23政策之后,却没有一名适龄球员入选李铁的这支国家队,单从这一点来讲,拔苗助长却也没有什么收成的“亚洲英格兰队”,确实不如踏实青训的“欧洲中国队”那么“英格兰”。
再把英格兰归结到“三无”球队之列,显然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毕竟不是谁都能在注重对抗和拼抢的丹麦对手面前连续传上53脚的。曾几何时,英超联赛也曾经因为众多外援的涌入,被质疑会不会挤占了本土球员的空间,俱乐部会不会因此放弃青训,进而导致足球人才的断档。但是,就像当年坚定要走“巴西路线”的日本足球一样,英格兰足球摒弃了以往缺少技术含量的长传冲吊,越来越多地像哈里·凯恩、斯特林和拉什福德这样身体与意识技术俱佳的球员在英超赛场上挑起了大梁,并且最终成就了英格兰队在欧洲杯的“一飞冲天”。
从德国到英格兰,再从西班牙到法国、意大利,最终差点把自己学成了“四不像”的中国足球,确实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该怎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