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中国人的金牌观 比金牌更重的东西 倪夏莲 上海阿姨的执着 为母则刚
第A09版:东京奥运会特刊/夜话 2021-07-28

中国人的金牌观

迪斯科

东京奥运第三个比赛日,原本在当天有不少夺金点的中国代表团没能收获任何一枚金牌。跳水、举重、乒乓等传统优势项目,在这一天纷纷折戟。

对于中国体育人来说,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一天。尽管不少人都会将自己代入奥运健儿们的胜负中,但作为围观者的我们其实很难想象,四年一届的奥运金牌对于运动员和教练来说有怎样的意义。而当中国代表团在2008年的北京创下了51金的纪录后连续两届成绩下滑时,今夏代表中国体育出征东京的健儿们,身上背负的压力更大:这一句“坚决遏制中国奥运成绩下滑”,也是来自全国人民沉甸甸的期待。

但与13年前北京奥运相比,为国出征奥运拿金牌这事儿,在如此巨大的成绩压力下却开始逐渐褪去了国家荣辱的色彩和压力。在过去的数年里,竞技体育的“唯金牌论”开始慢慢淡出,身负国旗出战也逐渐成为了真正的荣耀——不再是令人难以喘息的竞技与舆论压力。

当我们终于发现金牌不是评判成败的唯一标准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开始真正理解奥运精神的时候。所以在没有金牌入账的一天里,最常见的一句话是“无论胜负,你们都是中国的骄傲”。正应如此,1896年现代奥运会创办时,职业运动员是不能参加的。唯一的目的是维护这项赛事的初衷,也就是顾拜旦经常提到的这句话:“重要的是参与,而非胜利”。直到近百年后的汉城奥运会上,职业运动员第一次出现在了奥运会上时,“业余原则”才开始被打破。

然而,参与重于胜利的精神依旧流传了下来。对于不少国家来说,运动员获得奥运资格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和荣耀,而奥运本身更像是一场属于运动员们的盛大派对,而绝非是对于国家体育水平的绩效考核。令人高兴的是,如今身上绣着五星红旗出征奥运的中国运动员,哪怕没能站上最高领奖台,也开始能收获不少人的理解和支持了。刘翔奥运退赛时遭遇的一切,几乎已经不再发生在今天的运动员身上。当没有进入决赛的王璐瑶在网络上遭遇不少攻讦与非议时,她所收获的是更多人的支持、理解、尊重和鼓励。

运动员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历经磨砺才站上最高舞台的个体,然后才是为祖国争夺荣耀的先锋。奥委会将“更团结”(Together)加入了奥林匹克精神中,而理解和尊重则是我们与任何人站在一起的必要条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