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城
国际足联最近批准了新越位规则,新规则规定,只有当进攻球员整体越过倒数第二名防守球员时,才会被判定为越位。
那么,这是一次积极的变化吗?从进攻球员的角度,答案大概率是肯定的。新规让他们在反越位中的启动时机的选择更加从容。毕竟,以前越位了一丁点也是越位,现在则是有一丁点不越位就是不越位,听起来有点像顺口溜,让进攻球员多了大半个身位的优势。
裁判应该也会对这次改变表示欢迎。原因倒不是因为规则字面上的变化——那只是从一个边界的判定变成了另一个边界的判定,让“体毛级越位”有希望变成“体毛级好球”而已,但它并不影响判定本身的难度和可能产生的误差。
利好裁判的是新规则去除了现行规则中最让裁判头疼的部分。在现行规则中,判断一名球员是否越位时,手和手臂上端处于越位位置不算,而手臂的上端的边界则是按照腋窝来划定。条件越复杂,执行判定就越麻烦、越容易出错。相比起来,新规则把球员的身体视作一个整体,虽然难免有类似毛发、脚跟之类的边缘地带,但终究还是比原先的标准简洁得多。
新规则的设计者是原阿森纳主帅温格,这位国际足联全球发展总监的初衷,是为了通过新规促进进攻。从字面上理解这条规则,进攻方似乎的确会获得更多机会,因为以往会被判越位的球,现在大概率就不越位了,就像卡塔尔世界杯阿根廷不敌沙特的比赛中,劳塔罗的那两个球,按照新规则都会是好球。
但是,这种想法多少也有点刻舟求剑:如果当时采用的是新的越位规则,弱势的一方造越位的难度大大增加了,他们怎么可能还傻乎乎地继续造越位战术呢?他们会更倾向于主动将阵型回收10米、20米,以此遏制进攻方,这是否真的有利于更好看的比赛和更大的比分,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越位线的“后撤”,虽然判定仍然在毫厘之间,但判定线的前后之别,却注定让反越位失去过去那种激动人心的气息,像因扎吉这种“活在越位线上的男人”也将就此绝迹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