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如果用竹刻的方式呈现出来,会是怎样的奇景?在湖州南浔,竹刻大师杨新泉正在做这件事,他要用以刀代笔的方式,为子孙后代“植”下一份艺术梦。
在南浔区湖城莲花庄路“一泉斋”工作室内,长长短短的刻刀整齐地摆放在老式木质写字台上,10元钱淘来的放大镜挂在一盏褪色的老式台灯上,钨丝灯泡的橘黄色灯光下,杨新泉拿着刻刀的手在竹板上一刀一刀细致雕刻着。
杨新泉是千金镇朝阳村人,也是一名乡贤。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千金湖笔厂,因为要在湖笔上刻字,当时去了善琏湖笔厂拜师学习技艺,师父徐兰亭特意为他做的一把月牙刀至今仍在使用。然而传统手工刻字效率低,杨新泉原先的工作渐渐被刻字机替代。
40年前,杨新泉偶然看到一块古时的竹制臂搁,就犹如发现新大陆般一发不可收拾。尝试竹刻初期,月牙刀用起来不顺手,他就自己锯掉一个角,又找来钢条打磨,插在劈开的废旧笔杆上,成了他独创的刻刀。
在实践中,他独创双刀交汇刻法,融“刀、笔、书”三法合一,“以刀代笔”,直接“用刀临帖”,运笔施刀行云流水,流畅豪放。对于竹板制作,他更颇有心得,新竹须存放2年以上,经石灰泡煮,晾干刮皮,由粗到细打磨,直至抛光。如因竹纤维“飞刀”影响了一个笔画,他都会不厌其烦地重新开始。
如此坚持成就了他无数难得的作品和一个个荣誉——“湖州工匠”“南太湖特支计划传统领军人才”“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等等。凭借竹雕作品《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他在法国巴黎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捧回金奖。
随着时间推移,这项民间技艺渐渐被人淡忘。但令他开心的是,千金镇即将为他组建工作室,优化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环境,提升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文化氛围。虽已古稀之年,杨新泉还有一个梦想:“我打算把赵孟頫书法全集都刻下来。10年!刻到哪是哪,总归是留给社会,我也对得起这把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