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荣舜
移动电视推介的一则“汤团”广告,香香糯糯不黏牙,唤起我旧时在石库门天井里推磨水磨粉的那段回忆。
每当快过年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日”,我家静卧在楼道角落的那台小青石磨就开始闲不住了,左邻右舍早已跟我家打招呼排队借好了。
父亲把石磨冲洗干净,就和浸泡好几天的上等糯米一起端到天井里,两只方凳作底基,上垫毛巾布块,我与父亲把石磨搬上置放好,在磨盘出口处扎紧一米袋以接盛水浆。然后我与母亲等轮番上阵,右手执木柄,神静气定,顺时针方向转悠起来。左手舀一勺晶莹饱满的糯米与水,适时往磨盘洞眼里倒入,但不宜多,以免水磨粗涩。但见浓黏的水浆汩汩地由石盘出口慢慢流入米袋,右手转悠累了,就换左手,米袋渐渐沉甸鼓足了,在咕噜咕噜的水磨声中,我看着丰实的劳动成果,心里不由乐滋滋的。
把鼓鼓的米袋挂起来,沥干水分,再揉成米粉团做皮,然后包上馅心,搓成球形。母亲包的黑洋酥汤团备受欢迎,把黑芝麻打磨成粉状,与白糖、猪板油揉合成黑洋酥。当时上海猪油紧俏,我就从安徽农村带来新鲜的猪板油,使馅料更地道。我的插兄插妹来我家尝着热腾腾的宁波汤团时连声说好吃,让我颇有成就感。
光阴似箭,当年风头十足的那台青石磨早已不知去向,那慢工细活的手工水磨粉也罕见踪迹。如今,每当我吞咽汤团时,就常常回忆起,当年在寒冷的天井里推磨水浆盼年关的那段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