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每日在公卫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远程查房 本报记者陈梦泽 摄
◆远程查房,制定治疗方案
◆ECMO救治危重病人
截至目前,上海累计出院124人,出院总人数占确诊病人的三成。
“接下来,集体出院的画面会越来越常见,医护人员也将尽一切努力,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比例。”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说。
全市骨干充实一线救治
时光退回到1月20日,新春临近,上海宣布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而在此之前,武汉疫情蔓延,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已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在SARS之后建立的新院区,经历过人感染H7N9禽流感、H1N1甲流等传染病的重大考验,培养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医疗救治队伍。外地群众将这里称之为上海“小汤山”,而上海人则赞它是“上海堡垒”。
卢洪洲介绍,在公卫中心,按照疫情分级处置原则,科学设置应急病房收治流程,轻症重症分开收治,如遇病情进展还会院内转运,这样做更有利于患者分类救治。病房里有急诊科、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的医护人员团队,他们与确诊患者零距离接触,不仅负责治疗,还有生活起居的照料。目前已开放的几栋应急病房大楼正在高效运转中,一批批医生护士前赴后继,成为抗疫“火线”上的战士。
在外围,由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领衔,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中山医院呼吸科教授朱蕾等组成的专家团队每日远程查房,逐一讨论治疗方案,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情况,每天都要“一个个过”。
这群专家被称为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在他们的背后,还有来自上海瑞金、华山、中山、市一等多家医院的医疗骨干进入病房。此外,中医医疗机构也悉数派出医疗骨干,拿出了适合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国家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告诉记者,这次医疗救治工作,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抽调了上海顶级专家进行多学科合作,充实临床一线救治,在全市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减少了轻症患者向重症、危重症患者发展。
病房如战场 没有退缩
1月24日,沪上首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3天后,上海就迎来了第二、三例出院患者,这对夫妻也是第一批从公卫应急病房走出来的出院病人。2月14日,上海有28名患者康复出院。今天,这一数字再次刷新。
“出院人数越来越多,给了医务人员和广大市民极大的信心。而在救治重症患者方面,大家也一直在努力。”卢洪洲介绍,上海的重症患者救治水平一直以来处于全国领先。目前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每个人都有精准的治疗方案,医生护士多人围着病人转,24小时监控病情。所有医护人员的目标明确——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针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上海还专门抽调多家市级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团队组团式进驻公卫中心,在最紧迫的主战场并肩作战,24小时全天候全力守护患者生命。
华山医院呼吸科医生张有志是首批入驻公卫病房的“外援”医生之一。上午10点接到通知,下午2点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张有志没有时间跟家人商量,他说,“不用商量,有什么好商量的”。那天晚上,有一位患者病情转危,张有志主动请缨,进入隔离病房,到病人床旁治疗,他和公卫中心专家一起努力,控制住了患者的病情。
挑战无处不在,张有志最担心的还是危重症患者和重症患者。他认为,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如何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的研判并给出精准的治疗方案成为他们最大的挑战。
1月29日晚,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吴威火线支援进驻病房。1月30日,吴威和中山医院心外科体外循环医生李欣,以及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锋、医生张晓林一起协同合作,完成了用ECMO救治新冠肺炎患者。8天后,病人撤机,病情趋稳。
“病毒很‘狡猾’,有的患者病情变化快,走进来时还好好的,一个晚上就进展了,真是步步惊心。”疫情暴发以来,李锋一直在病房驻守,参与医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他的科室有一支训练有素的ECMO团队,以往救治成功率达60%,而国际水平为50%左右。李锋说,ECMO是抢救垂危生命的顶尖技术,上海市公卫中心ECMO团队和中山医院ECMO团队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过去的积累在这次疫情的危重患者救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蕾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在危重症患者中,有人已经拔掉了气管插管,也有ECMO患者最近将撤机,还有一部分危重症患者转为了重症患者、重症患者转为了轻症患者。这些都是紧张的救治过程中能让大家高兴起来的好消息。
绝不掉以轻心 阻断轻症转危
一边是争分夺秒的抢救,另一边,对于新收治的轻症患者也不能忽视,铺天盖地的信息难免给患者造成心理恐慌,专家组在临床一线还要做好心理安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大年初二,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陈俊搬进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病房,这位心境障碍诊疗专家,是首位零距离接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精神科医生。患者朱先生是一名“新上海人”。虽然感染后表现为轻症,他却时刻担心自己“会死”。“为什么不给我吊水?”“为什么只给我吃这点药?”“我是不是被放弃了?”不过20分钟的治疗后,这位患者判若两人,露出久违的笑容。“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患者不仅要身体康复,心理康复也很重要,这是一种进步。”陈俊说。
公卫中心的陶永红是随着A1病区的开放而进入的护士长。她被称为“三朝元老”,她曾进入SARS、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隔离病房工作。“收病人的工作琐碎而忙碌,尽管这批都是轻症,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要随时警惕病情的发展。这种变化又经常让人猝不及防。”她说,此前就有一名上了ECMO的病人,短短半天内病情急转直下,不得不转运至重症病房进行抢救。
此前,沪上首位“逆行武汉”的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钟鸣教授表示,新冠病人有的早期发病可能不会非常凶险,但后期突然会加速,病人很快进入一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状态,会是一种炎症风暴。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表示,随着经验的累积,上海的治疗方案也在步步调整和优化,尤其是针对肠道的保护、多脏器功能的防护、对原发疾病的治疗等。收治病人的那一刻起,就通过常见的临床指标、化验指标等作为提醒,及早干预,尽可能地阻断轻症发展成重症。
不舍昼夜 只为守护生命
“硬核组长”张文宏曾说,“我们只听到时钟的嘀嗒嘀嗒声,但是从来不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这句话用在公卫中心的应急病房,再恰当不过。从接诊首批患者以来,这里灯火通明,不断有医生护士拖着拉杆箱匆匆进入;这里不分昼夜,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命护航。这里有惊心动魄的抢救,也有温暖人心的感动。
元宵节的早上,当公卫中心的后勤部门将热腾腾的元宵送到病房门口,护士们接过去,露出久违的、轻松的笑容。但下一秒,护士吴怡宁贴上创可贴、脱下护目镜的照片让人心疼;护士徐智娇说起14个月孩子的语气让人感动——“再舍不得也要进,只有打败疫情,每个护士母亲就都能回归家庭!”
医生护士的无私付出,患者也看在眼里。1月27日出院的李阿姨说,有一位护士太忙了,进进出出全是用跑的,跟她讲话还喘着气,病房里配备写字板上,她留下了“非常感谢你们”这几个字。她说,以前只知道上海的医疗水平全国领先,这次生病了才感受到,原来这里的医生护士是真的把患者当亲人,把奉献当快乐!
公卫中心收治成年患者,而在复旦儿科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小病人的定点医院,目前已有4例患儿出院。在这里,病人的一切要求,护士们都尽量满足。“家长不在,我们就是妈妈!”感染科护士长夏爱梅说。
眼下,全力救治患者仍是第一要务。对白衣天使来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负重前行;没有家团圆,只有不畏艰险和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中山医院感染科马玉燕医生说,“有我们在,上海人民请放心!”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