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跨省通勤要被隔离吗? “冻真格”了 广告 支持外资证券基金公司落地上海 “TONY姚”解决医护“头”等事 科研生产开启“加速度”
第6版:综合新闻 2020-02-15
上海航天复工一周

科研生产开启“加速度”

专车护送,火星环绕器第一批试验队员已平安抵京开展工作;车间岗位配合严丝合缝,全力呵护火箭管路……上海航天全面复工一周来,所属各单位和试验队在采取严密的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细化计划节点,强化风险识别,科学配置资源,做好物资和后勤保障,有力推动了各项科研生产任务有序恢复,努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型号任务攻坚战。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洋说:“我们把生产一线作为战‘疫’主战场。2月上旬,我们两个试验团队要奔赴天津,我们一边联系所有需要出发的队员,了解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春节期间出行情况;另一边了解上海、天津两地以及途经省市政策,协调出行方案。”工厂派出专车将试验队员从上海直接送往天津。在出发前两天,厂里就开始对车辆进行全面消毒,同时配备口罩、消毒液、手套等防护用品。

记者了解到,工厂很多职工都提前结束假期回到上海进行自我隔离,已经有超过90%的员工回到工作岗位。

由于疫情原因,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多次与厂家协调发动机运送方案。最近,总装操作工袁齐全和张平平正在敷设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三级贮箱的动力系统管路。袁齐全说:“我们希望各项工作都提前完成,把后续发动机运到厂里后的时间给留出来,这样总装交付时间也能大大减少。”这些密密麻麻100多根的管路交错复杂,有的长达几米,有的仅几厘米,要把它们都顺顺当当装进火箭的肚子里,必须分清楚每一条的原理和用途,才能将管路“服服帖帖”地安装在各自位置上。

将交付风险降到最小

在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贮箱装焊厂房,一阵阵手枪钻的声音响个不停,一款火箭头锥正在进行装配。数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铆接职工一丝不苟,配合无间,将一颗颗铆钉精确地铆在桁条上。在五米立车工位,车工正在忙着产品工装的生产;在焊接自动化设备边,不见其人只闻“器”声,两名职工“藏”在贮箱里专心致志地进行着焊漏打磨;在高架式淬火炉旁,事业部负责人、工艺师、机修工以及操作员正查找着设备故障点,探讨解决办法……从钣金、装配、焊接到热处理、喷漆等现场,处处可见职工忙碌的身影。

记者了解到,在充分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三分之二以上的职工已重返科研生产一线岗位开展工作,逐项制定了相关措施,力争将交付风险降到最小。

确保完成卫星试验任务

针对3个卫星型号大型试验任务,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试验中心职工积极请缨,近30人的环模试验加班队伍迅速组建完成。但受疫情暴发影响,很多员工都处于居家隔离状态,无法正常到岗。试验中心党支部书记彭光东紧急动员,迅速组建了试验突击小分队。

通过优化试验流程、合并试验测试岗位等措施,尽量压缩现场集中作业人员数量;同时在试验测试现场设置兼职防疫专员,做到疫情防控和型号任务两不误。风云四号02星多个载荷紧锣密鼓地开展载荷定标试验,既有效获取定标试验数据满足载荷在轨定量化应用,又保障型号整体研制进度,为此试验中心采取“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策略,近日圆满完成了风云四号02星重点产品红外定标试验,为载荷交付赢得了宝贵时间。

复工以来,为有效应对疫情防控和型号任务激增,所里认真梳理科研生产计划,明确任务节点、人员名单以及固定工作区域,重点防控封闭的4.2万平方米的总装总测净化厂房,确保重大任务和专项工程全面复工。火星环绕器试验队启程之前制定了详细的专车保障方案,做到人员精简、过程可控,目前第一批试验队员已平安抵京开展工作。

本报记者 叶薇

通讯员 王海晶 范文超 姜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