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社区医生:守好“两道门”
第4/5版:要闻 2020-02-15
疫情防控之门不能失守 居民健康之门不能放弃

社区医生:守好“两道门”

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下达居家隔离告知书并要求签署承诺书

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段美玲(右)穿上防护服,去为隔离观察者服务

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门诊预检前置到门口

浦东新区南码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部,对病人家属进行市民登记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微信等方式和居家隔离者保持联系

申城打响疫情防控战役以来,定点医院、各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是抗击疫情的“前锋”,而申城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则是疫情防控的“守门员”。他们全力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为上海市民筑起了一道生命安全屏障。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处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除了科学做好道口排查、筛查检测工作外,还有重点地区人员、密切接触者的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其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全市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发热门诊(24家24小时开放),坚守网底。

给隔离孕妇上门产检

如果说,道口排查靠的主要是体力和耐力,那么做好重点地区来沪人员的隔离观察,靠的更是细致,有时还得带上脑力。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90后全科医生吴舒窈有个签约病人,春节前到武汉玩过几天,回来后要隔离,还要汇报健康数据,他有点“不耐烦”,还时常忘记。后来,吴医生想了个法子,教会病人微信打卡,最终顺利完成了健康数据的登记。

不久前,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珠江居委工作人员的求助——一户居家隔离对象要集体“出逃”。家庭医生盛源立即与这户家庭联系,得知这家的孕妇快到预产期了,因为不能出门,情绪非常焦虑。盛源立刻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保医生上门,为孕妇做检查。“别急,暂时还不需要去医院。如果有动静,马上联系我。”经过解释,一家人安心了。解除隔离后,孕妇通过区级绿色通道顺利住院,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提供专业诊疗贴心服务

1月31日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诊,提供门诊、住院、预防接种等常规服务。社区也面临更多压力:疫情防控之门不能失守,居民健康之门也不能放弃。

在奉贤南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后护士顾莹莹刚结束集中隔离点的医学观察任务,稍作休整又来到中心发热预检台上班,负责测体温、分流患者,不让他们聚集在诊室内外。“挨个量体温、做流调,最累的,是得一遍遍解释为什么等了十多分钟还不让他们上楼。”顾莹莹说,好在联防联控工作已获得绝大多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大家都不怕“麻烦”。

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所说,除对重点地区来沪人员排摸走访外,对社区居民也要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诊疗、贴心服务,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并尽可能减少跑医院的次数。家庭医生,要当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如今更要当好疫情防控的守门人。

本报记者 左妍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首席记者 陈炅玮 摄

社区案例 1

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防疫战 医患多配合

一只脚踏进社区加强联防联控,三位一体排查人口筑牢防御篱笆,另一只脚则在医院筑牢防线,筛查漏网可能的病人。

三位一体 非常给力

坐上车,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防科防疫负责人张阳准备探访相邻小区一居家隔离点:“他们刚刚从外地返沪,途经湖北。”

这户人家住在6楼,老公房没有电梯。张阳脚步飞快地奔到五楼与六楼的楼梯拐角,利落地换上一次性防护服,戴上口罩和一次性帽子,穿上鞋套。“您好,我是公卫卫生医生,现在向您下发14天居家隔离告知书,麻烦您签一下承诺书。这是我们社区卫生中心的二维码,您有什么异常情况,请随时和我们联系。”

殷行街道户籍人口18万,老年人较多,慢性病人也多。“我们社区的这场防疫战,大年三十就开始了。”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崔明说。街道干部和民警是可靠的“战友”,他们对大量返沪人员信息的排摸,让社区医生每次上门都不会无功而返;有些需要居家隔离的市民,一开始并不配合工作,街道干部的耐心劝说很有效果。“三位一体非常给力,筑牢了防御的篱笆。”在做好全面隔离和消毒工作的基础上,他们还及时完成了重点人员至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转运工作。

少跑医院 线上问诊

为了让居民少跑医院,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了线上问诊,在线为大家答疑解惑、给予心理安慰。“这样一来,医生随访工作量下降,患者也消除了恐慌。”崔明说,“我们隔离的是病毒,医生和患者间的温度不能隔离。”家庭医生也和签约病人加强沟通,对卧病在床的患者,主动上门完成诊疗服务。

一只脚踏进社区联防联控,另一只脚则在医院筑牢防线。大年初七,门诊开始复诊,大量病人涌入社区医院。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第一道防线设在了院门口,大门供普通患者进出,无论医护人员、患者还是家属,都要经过额温枪测温和流行病学调查;侧门则供需要接种的儿童和一名陪护家长出入,同样要经过体温测量和流调两关。“接种都要预约,我们每小时只接受10名儿童。”中心副主任韩君华将记者引向侧门边,“我们对病房的探视时间也做了规定。”根据社区居民就诊量大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中心还临时开设了呼吸道疾病门诊。

本报记者 郜阳

社区案例 2

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道口布防线 抗疫虹桥站

道口防疫无疑是上海这座城市防疫工作的一大重点。位于上海虹桥火车站附近,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要当好当地社区“家庭医生”,还要把好这扇“西大门”。

道口把守有技巧

下午5时左右,虹桥火车站的人流渐渐多了起来。

经过测温点的时候,来往旅客的体温数值不停地在红外线测温仪上闪现。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蒋婷婷和张梦芝盯着屏幕目不转睛:一旦有旅客出现体温异常,她们就需要复测体温。如果旅客体温再次异常,就要送至定点医院。6个出站口,4个进站口,一共10道关口,需要社区医护人员们共同守护。

车站出口,志愿者不断提醒旅客做好健康云登记,并做好信息核对。根据是否来自重点地区,确诊病例行动轨迹等信息,旅客将被分为a类人员及b类人员。b类人员可以正常通过;a类人员则需要进行一道信息复查,避免因信息误填进行不必要的隔离。

夫妻同上前线

一早,a类人员查验点的潘洪波就已经开始忙碌了。

一位来自湖北的先生在前一天晚上已经做好了登记,并且联络了宁波的住所,准备居家隔离。可回宁波的路突然暂停通行,他回不去,上海也没有居所,只能在火车站睡了一宿。潘洪波和一起工作的医护人员商量以后,将他送至旁边的集中隔离点。“在进行集中隔离前,宾馆进出通道进行合理隔断改造,洁污通道不交叉,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崔恒清说。

将来自湖北的先生送至宾馆门口后,潘洪波从另一侧的清洁电梯进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间。“他们要24小时看护隔离人员的情况。我们既是医护人员,也是心理医生,更是保姆。”

作为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夫妻档,过段时间,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帅的妻子也要来这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医护工作。“我这是送妻上前线。”刘帅笑着说。见习记者 张泽茜

社区案例 3

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面积大 筛查力度大

桃浦镇是普陀区面积最大的街镇,人口结构复杂。上门医学观察、信息筛查、隔离对象回访,这里的“家庭医生”们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流程,来把好社区防疫这道家门口的关。

“福尔摩斯”式筛查

上门医学观察,是信息收集和人员情况复核的重要一环。因为一直在无数次穿脱防护服、清洗双手,沈晓君的手已经全部脱皮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手部照片被报道。这双脱皮的手,也被众人知晓。沈晓君说:“没想到发了个朋友圈以后,我的手被不少人关注。大家都说我们不容易,社区卫生中心细枝末节的工作同样值得尊敬。”

除此之外,电话筛查也十分重要。大年初一,桃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书记杜逸梅值班时接到了一通含糊不清的举报电话。“我举报我的老丈人和丈母娘,他们从湖北回来。”电话那头一个男性的声音说道。尽管信息极少,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没有因此错过筛查,最终发现了确诊病例。

这样“福尔摩斯”式的筛查,在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能是种常态。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开始,他们集体作战,将各单位送上来的信息通过电话、上门医学观察等方式反复核查,再将数据更新给负责医学观察信息登记的蔡伟俊。

被人拍到在医院睡着

“你的手红了,我的手是不是也能红一把?”负责指挥的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院长徐健康调侃沈晓君,说着伸出了自己裂了口的双手。被紧急叫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那天,徐健康的女儿还在家里发着高烧。一线医护人员上门医学观察忙,后方的指挥也不能缺人。无数次被人拍到在医院睡着的片段,他的态度却很淡然。

见习记者 张泽茜

社区案例 4

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抚隔离者 做细社区事

截至2月13日,在虹桥T2航站楼平均每天筛查航班近150架次,旅客约1万人次;而做好社区预防输入性病例和服务闵行区集中隔离点工作,也是义不容辞。

疏导隔离者情绪

中午11时30分,在闵行区一家作为集中隔离点的酒店,来自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段美玲在清洁区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手套,接过了同伴递来的分袋包装的饭菜。她要通过两扇门,门背后是在此集中隔离观察、有湖北旅行史的6名返沪人员。

在供护士们工作的房间里,另一名护士拨通了其中一位隔离观察者的电话。

“今天感觉怎么样?”

“没什么异常,早上量体温是36.7℃。”

“吃完饭后,在下午1时半左右再测量一次,有不正常及时和我们说。”

“在集中隔离点,我们医护人员、保安和隔离对象吃的是一样的。”段美玲告诉记者,“少部分人刚开始喜欢挑刺,嫌饭菜难吃,我们吃饭时就和他们视频,他们才渐渐理解。”

集中隔离点最大的挑战,是疏导隔离观察者的情绪。中心党支部书记杨月明说,他们最初几天很不理解,气全撒在医护人员身上,大家也很委屈。“我们还要承担消毒、送水送饭、清理生活垃圾等工作。”杨月明用两个词讲述了其中一位隔离观察对象的转变:暴跳如雷、千恩万谢。“刚开始他需要警方训诫才能安定下来,可我们的真心他看得到,解除隔离观察那天,他想找护士道歉,不过那位护士正在值班。”

布控虹桥T2航站楼

服务闵行区集中隔离点,只是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之一。“正式布控,我们年三十就开始了。”杨月明表示。

除夕夜火速组建的队伍,大年初一就在虹桥T2航站楼上岗:测量旅客体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防控要求真是一天一升级,最开始针对重点方向的航班,再到全部进港航班,最后是所有进出港航班都在防控范围内。”遇到体温高的旅客如何转运、派什么车辆,在慢慢摸索中,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和辖区医疗机构的志愿者们逐渐有了经验。截至2月13日,他们每天筛查航班近150架次,旅客约1万人次。

机警护士启动预案

此外,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还与村居委干部、社区民警组成“三人小组”。在杨月明看来,这是做好社区预防输入性病例的关键。

防控的主战场,还是“设”在了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辖各分中心。“进门要测体温、询问流行病学史,老年人病房也处于封闭管理。”杨月明说。在华美分中心,一名斜土路街道的社区工作者因为感冒咳嗽前来就诊,尽管体温无异常,关注新闻的预检护士留了个心眼,“前两天斜土路街道有人确诊了。”她立即启动预案,将其转运到相应医疗机构,后来该患者被确诊新冠肺炎。本报记者 郜阳

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

手里拿钥匙 肩上担责任

作为一名家庭医生,严正手里曾握有51位老人家里的钥匙。疫情当前,除了日常的上门服务,他还开展健康科普,阻止谣言,并把科学防控知识分享出去。

上午8时,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队长严正已理好东西,骑上电瓶车出发了。与以往20多年来的无数工作日一样,严正每周总要上门服务签了家庭病床的居民,即便是新冠肺炎时期也不例外。

第一户人家位于万荣小区。76岁的方老先生(化名)建立了家床,他曾3次心梗,还发生过脑梗,血压也不稳。过年前,他因为低血压昏厥,本来打算年后住院治疗。可得知签约的定点医院有多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后,方老先生怎么也不敢去了。

为方老先生检查身体后,严正判断“情况稳定”。见家中药箱即将见底,他给方老先生又开了吃冠心病的药物。“本来只能开两周,非常时期,最多可以开到2个月。”严正说,开完药,他又专门跑了一回,把药送到了方老先生手中——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不可停药。他说,“慢病长处方”的应对之策,可减少患者就诊次数,降低可能的感染风险。

严正还去看了一个老病人,她曾脑梗、偏瘫,还有冠心病。范阿姨(化名)2004年78岁时和严正签约,至今已经94岁了。摁门铃,没人开,严正掏出了范阿姨家的钥匙,开门而入,“范阿姨的儿子可能去买菜了。”像出入自家一样,严正为范阿姨做好了检查。

严正曾被评为十大最美医生,全国的同行几乎都知道他的故事——手里曾握有51位老人家里的钥匙,可以随时上门。疫情当前,严正保管的钥匙并没有减少。准备离开时,范阿姨的儿子回来了。“下肢疼,想不到是带状疱疹。”配完药,严正赶紧提醒:“自己当心点,别传染了。”

作为明星家庭医生,这些日子,严正也接到不少老病人的咨询:“严医生,我们社区的防控工作做得怎么样?”“我喉咙有点痛,又是国外回来,要紧吗?”严正说,很多患者提问题,他正好借此开展健康科普,阻止谣言,并把科学防控知识分享出去。“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容易发展成重症,对这部分群体,要减少发病率和降低死亡率,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不患病。”他反复提醒老年人,戴口罩、勤洗手;少聚会、少串门、不打牌。 本报记者 左妍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