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刚刚过去的双休日,上海80多万人次游园赏春,客流再创新高。
崇明的油菜花开了,网红的愚园路“活”了,写字楼加班的人多了,茶饮店的外卖单“排队”了……走走亲戚,拉拉家常,闲适的周末生活归来了。
不过,还是有不少上海人感到纠结:一边看着窗外春光融融,想要放飞自我;一边焦虑境外输入风险,担心功亏一篑。这种纠结可以理解,它体现出上海人性格中谨小慎微的一面。记得疫情初起时,学者毛时安曾在朋友圈里用一句话概括了上海人的特质:一点的事就怕死,如履薄冰;天大的事不怕死,舍生取义。他说,越是文明的城市越是有这种双面性。
其实正因如此,那些焦虑与纠结反而大可不必。要知道,那些守护国门、守护社区的,就是和我们一样会焦虑、会纠结,一样认真细致、谨小慎微的上海人。他们披星戴月辛勤付出“守得住”,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放得开”,尽情享受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
所以,在看到输入性风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上海本地已经连续20天确诊“零新增”,看到“从舱门到家门”严丝合缝的闭环管理,看到越来越硬核的居家隔离政策。这背后,有全市近万人24小时奋战浦东、虹桥两大国门前线,如果加上16个区的街道与社区“守沪者”,这个数字接近10万人!
今天上午,上海决定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级别下调了,看似手势“松”了,其实对于境外疫情输入性风险的防控更严了。
昨天,上海宣布,为了进一步加强口岸防控,除集中隔离人员外,将对所有来自非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来沪人员实施100%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与此同时,上海将进一步做好发热门诊、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控等工作,完善发热门诊场地和设施建设,扩充留观区域,增加留观隔离床位,并在全市已有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增加建设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
尤其是昨天深夜,上海再次宣布,调整疫情防控重点国家(地区)名录,日本调出,菲律宾调入。这一波操作,看似细微,却让人安心。它让大家知道,始终有人在劳力劳心、默默守护。
这些天,全国各地出现各类“松绑”新闻,比如取消企业复工复产的备案、审批手续,可以自行决定开工;比如书记市长到网红餐馆“打卡”,自掏腰包支持商家;比如在通风好、非人群聚集区,领导们主动摘下口罩……这些动作,传递的不仅是信心,还有一种紧迫感:我们要打赢的,不仅仅是抗疫之战,还有经济社会全面恢复、人民生活回归正轨的战役。正如“人心思动”是人之常情,复工复产复市也是大势所趋,唯有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我们才能迎头赶上,不负国家重托,不负魔都之名。
相信上海,拥抱春天;抓紧时机,决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