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广告 《秋日传奇》中译本出版 波兰音乐大师老潘走了
第11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03-30
来华多次喜爱古诗 一次延期竟成永别

波兰音乐大师老潘走了

潘德列茨基在东艺 李乐 摄

前年“老潘”与穆特一起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亮相 李乐 摄

潘德列茨基和余隆等合影

他是享誉世界的“当代贝多芬”,是“20世纪最后的作曲大师”,也是中国乐迷们眼中亲切的“老潘”……昨天,著名的波兰作曲家、指挥大师克利斯多夫·潘德列茨基与世长辞,享年86岁。前年,“老潘”与安妮·穆特一起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呈现的精彩表演还历历在目,今年,他原定于4月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音乐会因为疫情耽搁。没想到,这一次的延期,期限竟是永远。

创作66载指挥当运动

潘德列茨基1933年11月23日出生于波兰东南部克拉科夫附近的登比察。他从20岁时,便开始投身创作。很快,潘德列茨基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1959年,26岁的他刚从克拉科夫音乐学院毕业,就拿下了波兰青年作曲家协会主办的作曲大赛的一等奖。又过了一年,他创作出了成名作《广岛受难者挽歌》,随后又陆续写下《耶路撒冷的七座门》《波兰安魂曲》等,成为20世纪先锋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潘德列茨基的创作风格多变,除了交响乐,还有许多经典的电影配乐也是出自他手,包括《卡廷惨案》《驱魔人》《闪灵》《2001太空漫游》《禁闭岛》等。在一次访问中,潘德列茨基说:“我的风格一直在变化,因为我不是墨守成规的作曲家,不愿意重复自己,总希望尝试新东西。”他透露,自己每十年便对作品进行一次完整的回顾和修订、改编。这样的创作热情贯穿了他20岁以后的全部人生。去世前,他仍在谱写一部由《费德尔》改编而来的歌剧。

在潘德列茨基看来,指挥和创作是相辅相成的。3年前来华演出,当时已经83岁的他表示,自己仍保持每年参加50场音乐会的演出。年过八旬依然精神矍铄,“老潘”介绍他的“养生秘诀”:“指挥就是最好的运动!”为了搞创作,他常常连续数个小时伏案工作。需要起身活动的指挥,就成了他最合适的健身项目。在为观众诠释音乐作品的同时,潘德列茨基也在这项特别的“运动”中源源不断汲取着创作的灵感。

来华近廿次结下中国缘

潘德列茨基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20多年里,他已经来华近20次,赢得了无数中国乐迷的喜爱,“老潘”正是中国乐迷为他起的绰号,见证了这段深厚而长久的友谊。生前,“老潘”见证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对巡演中见到越来越多新落成的剧院赞不绝口。他还聆听了各式各样的中国民乐,表示:“中国民乐能让人感受到愉快、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老潘”深爱着中国文化,尤其喜欢古诗。他将这份喜爱,浓缩进套曲《三首中国之歌》,乐曲包括了根据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而作的《闻笛》、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灵感的《夜景》和借李约《城南访裴氏昆季》抒怀的《月夜》。昨天,当“老潘”逝世的噩耗传来,上海交响乐团便在“周末线上音乐会”中推出了这部作品,以此缅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老潘”与上交音乐总监余隆是一对老朋友,这也促成了他与上交的多次合作。2010年3月,他曾指挥上海交响乐团,献演于波兰第十四届贝多芬音乐节。在上交2014-2015音乐季中,他也曾来沪执棒,演绎他本人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2017年8月,上海交响乐团在琉森音乐节演出期间,他还专程从波兰飞到瑞士观演。“老潘”是历史上首位在琉森音乐节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的音乐家,上交的演出结束后,他兴奋地跑到后台告诉余隆,这是他听过的最好的“肖五”。

遗憾的是,虽然“老潘”与上交的下一次合作已经约定,这份约定却再也无法兑现。前年他和安妮·穆特的巡演,成为他留给中国观众的最后一份回忆。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