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刘捷和李丛慧在演唱《樱桃二重唱》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他是周小燕面试后“钦点”的学生,是上音声乐系1978届本科生;他是第一位为新中国夺得国际声乐大奖的歌唱家,也是央视第一届青歌赛第一名获得者;他已年近古稀却依然活跃在歌唱的舞台上,并将自己总结归纳的声乐发声法写成一本《声乐之我见》分享给无数想要“歌唱到老”的人。他,就是男高音歌唱家刘捷。昨晚,刘捷从艺50周年纪念音乐会在城市剧院举行。
田间地头走出来
刘捷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国际声乐比赛中为新中国获得第一个声乐大奖时,已经30岁了。那是1981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国家名义派人参加国际声乐比赛。刘捷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三等奖。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当时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系统学习声乐不过两三年时间。能够获得评委的垂青,很重要的是他唱歌特别“动情”。
“我成长的年代,并没有太多机会学专业,最早完全是凭着一腔对唱歌的热爱。”刘捷可以说是一位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歌唱家,他的歌唱天赋被发现也极其偶然。“老三届”的他,当年“上山下乡”到辽宁盘锦,劳动很辛苦,爱唱歌的刘捷每天会用歌唱来缓解身体的疲惫,而听着他的歌声,同伴们也更有干劲。有一年,盘锦发大水,站在堤坝上奋战了三天两夜的刘捷,在大家都快累趴的时候又唱起了鼓舞人心的歌曲,没想到这一嗓子被前来视察的“有心人”听到了。过后没几个月,一纸调令把刘捷调去了文工队。
1977年恢复高考后,有人建议刘捷去考专业院校,懵懵懂懂的他没有任何准备就“闯滩上海”。当日抵达报名,到学校交了介绍信,才发现已经没有凭证住旅馆了。在外滩“流浪”了一夜的他清晨六点就赶到上音等“放榜”。因前一日他是最后一个赶到考场的学生,有参加考评的老师认出了他,跟他说:“回去吧,我记得你,你没戏!”
执着的刘捷被这句“没戏”整蒙了,“是哪里没发挥好?怎么就没戏了呢?”他辗转找到当时上音党支部书记王品素的办公室,要求再给他一次机会。或许是感受到了刘捷对歌唱的热爱,也或许是看到了他潜在的天赋,王品素让他第二天再来,说要让专业老师再听听。最终他以一首《牧马之歌》打动了评委,而直到他入学分了班,才知道当日评委中就有当时的系主任周小燕。
为求真经曾西行
刘捷曾在美国留学、生活十多年,师从世界艺术歌曲大师、法国男中音热拉尔·苏宰依,大都会歌剧院艺术指导琼·道尔曼。说起当初毅然“西去”,刘捷说并非为了赶“出国潮”,而是带着“求取真经”的初心。“现在我们习惯用的‘美声唱法’一词其实并不准确,那其实是欧洲传统唱法,英国、德国、法国对于这种歌唱方法都有贡献,不能简单概括为‘美声唱法’。”坚持出国的刘捷说,他最终的目标是要带着所学、所掌握的声乐技能回到祖国,分享给更多和曾经的他一样热爱唱歌、却不懂科学方法的人。
2002年,刘捷回到故乡沈阳,携手沈阳音乐学院联合办学,希望将自己归纳总结的声乐发声方法进行普及推广。这个学校一办就是15年,就连与他现在的太太——次女高音歌唱家李丛慧,也是因歌唱结缘,“我和丛慧相遇的时候,她已经40岁了,她唱次女高音,但当时嗓子不得力,这明显就是没有用对发声方法,后来我就教她,调整她歌唱的方式、用气的位置。如今,她也依然在台上唱。”
推广科学的声乐发声方法,延长爱乐者的歌唱生命,是刘捷如今在努力的事。在他看来,嗓音条件虽然有天赋影响,但用对了发声方法可以“挖掘”更多的歌唱家。“我回国后看到很多同龄歌唱家,早早地都退出了舞台,觉得十分可惜。要知道在欧洲、在美国,很多歌唱家八九十岁还在台上纵情歌唱。”问刘捷,要如何才能保护嗓子唱到老?他直言:“嗓子不需要特别保护,你要练的是你的气,用气发声就是对嗓子最好的保护。”
如今,刘捷每天要练习呼吸四五个小时,练得后背硬硬的,而且始终坚持“无麦唱”,因而昨晚的音乐会也是一场难得的“无麦”音乐会:“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架钢琴,琴板硬硬才有共鸣,软塌塌的怎么将声音传递出去?用麦,就丢失了声乐的意义,浪费了你的身体——这一天然的共鸣器。气足自然声响,何必用麦?”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