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除夕,下了一天的雨,天气和去年除夕有些相似。但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郑军华来说,心情是截然不同。和家人围坐桌旁,吃着热腾腾的菜肴,他说,这才是理想中的除夕!
去年除夕,郑军华率领来自52家单位的135名医护人员组成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为全国第一个到达武汉的医疗队,此后一直奋战在风暴眼里的武汉金银潭医院。“我们是尖刀排,是特战旅,我们经历过了武汉封城后的不同时期,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战疫67天,每一位队员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但是,队员们却因此错过了年夜饭,错过了本该和家人团聚的新年。
今年除夕,不少队员在家吃到了年夜饭,弥补了去年的遗憾。对他们来说,这顿看似平常的年夜饭显得异常珍贵,因为,迟到了一年,等了一年!
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陈德昌去年没有回崇明陪伴八旬老母吃年夜饭。他还记得去年除夕,尽管已经知道随时要出发,但还是想开车回崇明,走之前陪母亲吃顿饭。不想,年夜饭还没上桌,出发的电话已经来了。匆匆与家人告别,陈德昌说,“我是医生,也是军人,国有难,我义不容辞。”今年1月,结束了支援公卫,陈德昌特别期待回崇明过年。昨晚心愿达成后,一家人都特别高兴。
仁济医院的查琼芳医生因《查医生援鄂日记》而出名,最近一段时间工作特别忙,因为科室病房整体搬迁至仁济医院南院,她还在不断适应新环境。昨晚,她给记者发来满满一桌子好菜的照片,“是我大哥烧的,他是我们家的大厨,我就坐享其成了。”查琼芳说,家里的年夜饭特别“考究”,冷菜一轮,热菜一轮,甜品点心又一轮,“一家人能在一起吃饭,就是最幸福的,希望年年有今朝,疫情早日过去,更多人可以尽早团聚。”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刘勇超说,去年除夕,推迟了“见家长”的日子,告别父母和未婚妻,放下手中煮了一半的饺子,义无反顾执行白衣使命,今年,两家并作一大家,未婚妻变成新婚妻子,终于盼来了温暖的团聚。
中山医院呼吸科的蒋进军和妻子儿子一起吃年夜饭时,还颇具仪式感地换上了大红色的家庭装,象征红红火火。他家的年夜饭,除了上海家庭过年常吃的家常菜外,最显眼的就是桌子中央的一大锅硬菜——“聚宝盆”,预示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福气多多。
能吃上年夜饭,和家人聊聊家常、看看电视,许多援鄂队员最想说的是“感谢”。“疫情虽然还在延续,但经过大家一年的努力,已经得到很好控制,欣慰之余满是感激。”岳阳医院的潘慧璘护士长说,亏欠家人太多,感谢家人默默支持。肺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程克斌说,“众志成城抗疫情,平凡人生见真情,感恩过去一年所有的支持和帮助!”华山医院的汪慧娟护士长说,她深知生命可贵,平凡生活亦可贵,感恩为了疫情防控付出的每个人。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认可,“年”是一种寄托,更一种仪式感。但对许多医务工作者来说,比过年更重要的是责任。因为工作,他们错过了年夜饭,错过了与家人团聚,留下了种种遗憾。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换来了大多数人祥和安定的春节。
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