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不能返回老家  却有温暖新家 “牛娃”“掐着秒表”来报到
第9版:要闻 2021-02-12

不能返回老家 却有温暖新家

留沪环卫工收“新年礼物” 乔迁之喜冲淡浓浓乡愁

孙启龙(左)和孙启权兄弟俩搬进公租房,贴上福字迎接春节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牛年第一天破晓,城市还在沉睡,荣庆艳已起身,赶在上班前将屋里又收拾了一遍。给床头的水仙换水,将窗花贴贴正,温馨的小屋里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荣庆艳和汪为兵都是上海日盛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员工,妻子荣庆艳在徐汇滨江开机扫车,丈夫汪为兵在天平班组收运餐厨垃圾。这个春节,他们虽不能回安徽老家,却有温暖的新家——入住位于石龙支路的“徐汇区环卫职工之家”。与他们一起收到这份“新年礼物”的,还有另外44名徐汇区环卫工人。作为留沪的城市“原年人”,乔迁之喜冲淡了浓浓乡愁。

有热水 网通畅一起吃个年夜饭

“妈妈,看,这就是98K!”视频中,小儿子宇轩举着玩具枪咧嘴笑着,这是荣庆艳专门寄回去的新年礼物。娃和家乡,虽远也近,就在屏幕那一边,仿佛触手可及。

“新家的无线网络特好,不像以前那屋,断断续续的。我和儿子每天都要视频。”荣庆艳说。搬家前,夫妻俩住东安四村,每月房租1800元,房间小得只够放张床。知道可以申请公租房后,他们赶紧填表,终于在春节前如愿入住。

如今的房间,至少比以前大一倍,卫生间、厨房配备齐全,窗帘和床上用品清新素雅,热水24小时供应,比起以前“洗完头发就没热水洗澡”的旧屋好太多了。关键是,房租才800元,丈夫因为去年获评公司先进员工,房租还能再降一些。打开冰箱,公婆已寄来了咸鸡、咸鸭等美味,两人又去超市置办了些年货。这一层都是公司同事,以前各自住,如今住一起,房间也大,大家商量着拼几张桌子,每家准备几个菜,年夜饭一块儿吃。

“春节照常上班,休息时可能会去附近超市逛逛吧。”荣庆艳笑着说,“毕竟疫情有些反复,不能给国家添乱。我们想着,等明年春节,再把孩子接来新家团聚。”

分三地 享清净除夕吃上暖心餐

在2楼,日旭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孙启龙和孙启权兄弟俩,也在布置新家。不同于“夫妻间”的大床,“兄弟间”是一张上下铺。两人来自安徽六安,往年腊月二十七八就会踏上回乡的旅途,在大巴上颠簸七八个小时后,就能见到一大家子兄弟姐妹,40多口人热热闹闹过个年。

今年,孙启权待在上海,妻儿在苏州,与家乡亲人“分隔三地”,只能靠视频缓解思乡情。孙启龙则会去浦东与妻儿孙子们吃个年夜饭,再赶回公租房睡个饱觉,年初一凌晨起床上班。“环卫工作比较特殊,一天都不能停,不然谁去车垃圾呢?”他们说。

对于新家,兄弟俩觉得最大的好处是清净:“我们是虹梅保洁队清运班的驾驶员和跟车工,凌晨2点上班,1点起床洗漱,难免会影响合租房客。人家晚上下班,也会吵到我们睡觉。现在这儿很安静,每天能多睡20分钟,睡眠质量也高了。”

疫情,阻挡不了亲情和关爱。还没到春节,亲人们已“投喂”给兄弟俩满满一大箱自制的腊味,“腊鸡、腊鸭、羊肉、咸鱼……我们家乡过年喜欢吃这些,够我俩吃上小半年呢!”此外,公司也为留沪职工定制了600多份“除夕暖心餐”,包括五荤两素一汤和水果。能尝到家乡的味道,再加上社会各界接连不断送来的年货、大礼包,这个留沪的特殊春节,兄弟俩很满足。住新房 得关爱留沪过年不孤单

1月29日迎来首批成员的“徐汇区环卫职工之家”,处处透着对环卫工人的关爱。公共客厅色彩和谐,“职工书屋”墙上贴着大家的照片,带来“家”的归属感,楼道里扎着缎带的甘蔗,平添了乔迁及新年的“仪式感”。

徐汇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介绍,环卫职工之家建于去年10月,是全市首个为环卫工人设计、新建并定向供应的租赁住房项目。190套住房分别由日盛、日旭、日华三家徐汇区环卫企业承租。针对区内今年“就地过年”的非沪籍职工,区绿化市容局节日期间开展“一杯热茶送到岗,一个礼包表关怀,一顿年夜饭聚真情,一份倡议抓防疫,一次走访暖人心,一场电影同欢庆,一个新‘家’齐欢聚”活动,让“城市美容师”安心留沪,体验不一样的年味。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