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占领山口阻挡敌人入侵
德军费力地向高加索腹地挺进
80年前,希特勒冒着“两线作战”风险入侵苏联,一大目的是吞并高加索油田,为纳粹战争机器注入“血液”。然而,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德国一边,其远征以失败收场。
“火绒草”出笼
以巴库(今属阿塞拜疆)为中心的高加索是上世纪初叶的世界石油中心,占全苏石油开采量86.5%,天然气开采量65%,锰矿开采量57%,反观德国,1938年年石油开采量不到50万吨,即便在1940年控制大半个欧洲,从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抢油,仍无济于事。为此,1941年6月22日纳粹打响苏德战争第一枪后,拿下高加索就成了主要目标。受别的战略方向拖累,直到1942年7月23日,希特勒才签署45号指令,要求德军实施“火绒草行动”,占领黑海东岸,消灭苏联黑海舰队,占领格罗兹尼、迈科普和巴库,控制高加索油田,一旦得手,既可切断苏联油源,又让德军与蠢蠢欲动的土耳其军队建立直接联系。希特勒更大的愿望,是冲下高加索山,在9月前经伊朗占领伊拉克,连英国人控制的阿拉伯半岛一并夺取,这将切断英美等国援助苏联的主要通道,置苏联于死地。
不料,早在5月14日,神通广大的苏联驻瑞典情报站长鲍里斯·雷布金搞到“火绒草行动”副本,随即以“金”的匿称向莫斯科发去密电,里面说:“为占领高加索,德国人把所有东西都标到地图上了。他们不惜任何手段来达到目的,为此已向前线派去携带毒气火箭筒的化学兵。”此外,德军把之前在希腊克里特岛遭受重创的伞兵重新集结起来,“任务是空投到苏联油田附近,然后坚守至主力抵达为止”。
白忙了一场
希特勒相信战役会很快结束,因为他在前线摆出17万大军、1130辆坦克、4500门大炮、1000架飞机,而苏军只有11.2万人、火炮2160门、坦克120辆、飞机230架。7月25日,“火绒草行动”打响,李斯特指挥的德国A集团军群第一天就突破苏联南方面军的防线,轻松占领斯塔夫罗波尔等地,然后向石油中转站格罗兹尼挺进,眼看通往高加索油田之路就要打通了。然而,苏联人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到9月份,筋疲力尽的德军只好在北高加索山下的马尔戈别克停住,无法继续渡过捷列克河,向油田进军。随着德军在另一个重要前线斯大林格勒陷入困局,希特勒无奈将高加索方向的部队抽走,进攻主动权悄然易手。
到1943年初,赢得斯大林会战胜利的苏军全线反击,曾丢失的北奥塞梯、车臣、斯塔夫罗波尔等北高加索土地相继收复,可惜的是,德军有强大的后卫掩护,能交替撤到预设阵地上,苏军没能歼灭敌人有生力量。10月9日,高加索会战以苏联全胜告终。正因为高加索冒险失败,再加上英美盟军摧毁德国本土的“人造石油”(合成燃料)工厂,由此引发德国1945年的燃料危机,加速了“第三帝国”的覆灭。 常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