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接受改编开赴抗日战场的红军战士操作缴获的晋造75毫米山炮
新四军一师兵工厂生产的73毫米迫击炮
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区自制炮弹
红四方面军兵工厂所产麻尾手榴弹
中央苏区的军械修理所
解放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缴获国民党军的大炮,后来这些火炮全用上解放区兵工厂制造的炮弹
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兵工一厂的焖火炉
吴运铎
◆白孟宸 张韶华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也是人民兵工创立九十年。从1931年江西苏区官田兵工厂走来的人民兵工跟人民军队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迈向辉煌。作为红色武装的技术后盾,人民兵工始终重视质量体系建设,践行“质量就是生命”理念,用心为指战员提供可靠的武器和弹药。
土地革命 因陋就简
十年土地革命期间,红军完全靠缴获敌人枪炮来武装自己,人民兵工大体以修械所为基础发展起来。
那个年代,红色兵工人把自己视为另一个战场的战士,也深切感受到所能接触的武器是何等低劣,各路“剿共”军阀扔给士兵的要么外国抛售的二手军火,要么是自家兵工厂造的杂牌枪支,使用者要冒很大风险。而红军战士用生命缴获这些仅比“废铜烂铁”稍强些的武器后,红色兵工人就以极高政治觉悟去恢复武器性能,并因陋就简,通过试射等方式来检验维修过的枪械和土制弹药的可靠性。
仅官田厂存在的三年多里,厂属枪炮科便先后维修100多门迫击炮和2门克虏伯山炮,修配步枪4万余支、机枪2000余挺。多数时候,官田厂的质量是有保证的,但也有过事故,时任厂职工委员会委员长马文的侄子就因事故牺牲。即便如此,兵工厂仍坚持试射抽检,因为武器弹药若在战场出问题,会害了阶级兄弟。
孤悬川陕根据地的红军通江兵工厂从成立到1935年疏散,拳头产品是麻尾手榴弹,日产800枚,累计造出101万枚,为战士们称道。但前线部队曾碰到一箱20枚手榴弹,投出去全瞎火的情况,厂里派技术人员调研,判断问题出在生产条件简陋,火工品品质不稳定,而手榴弹体缺乏密封,存放后易受潮失效。后与战士交流,还发现他们常在丛林茂密,湿润多雨的山区交战,麻尾手榴弹投出后,或落在泥沼中无法碰发,或挂到树上不能落地,也增加了失效的概率。
对苏区兵工厂而言,人才匮乏和设备简陋带来的质量问题是无法能根治的“顽疾”,当时造子弹时,各苏区都造不了无烟发射药,金属弹头也做不了,像通江厂甚至用硬木削出弹头,这种困难是后人无法想象的。但红军兵工厂修械和制造弹药的经历,也为日后人民兵工发展储备了人才,而且不少红军指战员后来进入兵工领域后,都异常重视军工质量管理,这不能不说是受了艰苦岁月的影响。
抗日战争 淬火成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而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迅速建立一系列敌后根据地。为有效打击侵略者,人民兵工积极扩大产能,尤其八路军总部兵工厂和中央军委军工局一厂(即茶坊兵工厂)还带头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保证生产安全及产品质量。1943年,大体形成陕甘宁、山东、晋察冀等较具规模的敌后兵工中心。
必须承认,人民兵工总体仍是作坊式,人员多为农村手工匠人,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方面较落后。1938年,晋察冀军区供给部修械所收到前线退回的刺刀,战士反映,这些刺刀在白刃战里仅刺杀四五次就会失效。军区安排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刘再生去处理,经过试验,他认为是根据地土法冶炼的钢坯品质差,提出用破袭敌人铁路获得的钢轨来造刺刀,此举令根据地刺刀质量有了很大提升。1942年开始,山东解放区也用钢轨作原料,将整条钢轨劈成条钢,再加热锻打成刺刀毛坯。为突破淬火难关,攻关组试过清水、盐水甚至童子尿,最终确定用山东产的豆油和花生油淬火,并专门制定详细工艺指标,最终使山东产刺刀的韧性接近日军制式刺刀。
事实上,根据地兵工厂都把部队反映的质量问题当作“一号课题”,不惜冒生命危险去解决。敌后抗战,手榴弹是我军最重要的火力之一,但部分手榴弹引信延时不稳定,有些延时仅一两秒,以至于战士私下把根据地造木柄手榴弹称为“张手雷”,一度影响到官兵的投弹动作和使用安全。经过多轮调查,张奎元、张方等技术人员发现问题出在缓烧导火索上,从拉火摩擦火帽引燃导火索,到导火索全部燃尽引燃雷管和装药,应该花费4到5秒,但一些导火索采用1到3根花炮上的药捻,外包几层厚纸压紧后制成,内部常有空隙,往往摩擦火帽喷出的火星直接通过空隙喷到药捻中部,甚至直接喷到雷管上,造成延时时间短,危及使用者的安全。
技术人员的对策是将药捻导火索改为真正的纸质引火管,即用硬纸制成中空的纸筒,然后将纸筒装入手动装药机里,边装入火药,边压紧,这样就保证引火管中不会有空隙,基本杜绝“张手雷”故障。1943年后,根据地产手榴弹质量已十分稳定,且产能充足。张方回忆,当时军工人员缺乏枪支自卫,但出门时一定会在腰里塞几枚手榴弹,而大家经过大练兵后,平均投弹距离提升到40米左右,猛烈而精准的手榴弹投掷常令日军误以为遭遇“土八路炮击”,吓得掉头逃窜。
解放战争 更加规范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却不顾全国人民反对,于1946年6月悍然向解放区大举进犯,内战全面爆发。战场上,国共百万大军激烈厮杀,但战场之外,国共双方也在兵工领域展开竞赛,比谁能在更短时间内整理抗战遗留的兵工遗产,比谁能用有限资源制造更多武器,比谁真正有能力带领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
敌人刚进攻时,解放区不少兵工厂正准备转产民品,但现在不得不重回战时轨道。严峻的考验面前,人民兵工逐渐走向正规化,建立了体系配套的质量管理制度,这一点在东北解放区尤为明显。1947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重组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下设9个办事处,对近50家兵工厂统一领导。通过整理日伪留下的工厂,东北局掌握了上下游配套的军工体系,由于从原料到产品都基本摆脱早年作坊化的生产条件,东北兵工产品质量有了基本保障。
当然,体系化不是冷冰的厂房机器,伴随现代化工厂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规则更重要。1947年,时任大连建新公司下属裕华厂厂长的吴屏周、副厂长刘振和和宏昌厂厂长吴运铎亲自进行弹体爆炸试验,结果发生事故,吴屏周不幸牺牲,吴运铎身负重伤,但这些试验却保证了建新公司产炮弹的质量。随后,东北局军工部开始制订较科学的产品试验和验收规则,来自胶东兵工部的王旭久提出挖掘深度约两米的土坑,将炮弹放在坑底,并用厚铁板修筑防护墙,用手摇发电机电发火引爆的方案,这成为日后建新厂测试炮弹威力的标准方式。
正因为东北兵工产能大,质量好,后来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的后勤因素时,把大连建新公司支援的炮弹和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并列,称赞“大连的大炮弹”起了大作用。据说华东野战军曾报告大连产75毫米山炮弹有炸膛隐患,东北军工部专门派人到一线调查追溯,发现我军混用东北制、国民党兵工署制和阎锡山太原制三种炮弹,大连的产品最好,炸膛的炮弹其实来自太原厂。
纵观全国解放前的人民兵工成长历程,对质量的重视是始终如一的追求。正是有发自内心的追求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兵工战线才能克服条件、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在敌人封锁的农村根据地建立令人叹服的工业奇迹。如今,“中国制造”已在国际市场赢得口碑,但我们应不忘初心,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先辈的精神,让“中国制造”的品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