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金杨社区公益市集助力社区慈善事业 破解居家养老看护难题 抢与让 静安举办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主题活动 “道德与法治”进课堂背后的故事
第7版:上海新闻 2021-04-07
律政精英参与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撰

“道德与法治”进课堂背后的故事

“道德与法治”走入中小学课堂,不仅是教育界的事,还和法治征途上律政精英的推动有关。近日,身边的榜样——上海司法行政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之先进典型首场宣讲会举行。

法治必修课的渊源

上海的中小学生很熟悉“道德与法治”课程,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和法律人也有一段“故事”。2006年,上海至合律师事务所主任洪亮有感于中小学课本教育无法治必修课程的现状,首倡并创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律所、高校和中学合作的中学法治教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的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2016年,“道德与法治”作为必修课走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堂。

在当天的宣讲会上,洪亮和北虹高级中学老师、基地项目负责人施荣老师,以及受这个项目影响、最终选择法律作为职业梦想的年轻女律师李思文,一起走上讲坛,讲述了这个课程的渊源和传承。

一件小事引发思考

说起这个项目的“缘起”,洪亮表示,源于自己在国外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多年前,我在日本街头正要过马路,突然看到两个日本小学生也准备过马路。那条小马路很窄,几步就能跨过去,但是他们没有走。我抬头一看,原来是红灯,但是左右都没车,而且也没警察。按照当时‘中国式过马路’的习惯,我想走过去算了,但是看看那两个小朋友老老实实等绿灯。事后我跟日本朋友了解到,原来日本孩子在小学就受到了遵守交通法律的教育。”

洪亮由此想到,反观国内,当时“中国式过马路”习以为常,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现象?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以个人的修为作为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标准。“在现代社会,法律教育应该是基础,是底线,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而道德教育则是教人向善、构建和谐社会的更高追求,这些能不能从娃娃抓起呢?”

项目结出多样“果实”

2006年春天,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方征求意见,全国首个由高校(华东政法大学)、中学(北虹高级中学)、律师事务所组建的“中学生法治教育研究基地”在北虹中学挂牌。

从2006年至今,基地已经坚持了15年。15年里,在这个基地结出了多个品种的“果”,比如成立了上海第一家在中学设立的法学社;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设法治课程等。

也有人对这个项目表示质疑,甚至问洪亮这么热衷这件“分外事”,是得到了什么好处?洪亮坦言,自己确实从项目中得到了“好处”。

“2011年7月末的一天晚上,我接到基地一位杨老师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他的一个学生考上了同济大学法学院,这个学生曾经参加过实践基地的法学社。就是在法学社期间,她接触了法律,并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她走上了学法之路!更可喜的是,2016年,这个学生考上了华东政法大学,成为了一名国际法学院的研究生。”

这就是洪亮和基地老师们共同努力下得到的“好处”。在他们的坚持下,法治的种子悄悄种在了学生们的心中,有的甚至有望长成法治社会的“参天大树”。

但对于这个基地未来的规划,洪亮仍有困惑。比如,法律知识的难度到底设置到什么程度?由于大部分授课老师不是法律专业背景的,他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教授法律知识?碰到问题谁来为他们答疑解惑?据透露,基地正在同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探讨如何修改和编撰思政课中法律知识的章节。

在当天的宣讲会上,共有8个先进典型代表作了事迹展示和交流。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司法行政系统榜样辈出,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仅去年一年,就有225个集体和326名个人荣获国家级、省部级表彰荣誉。

首席记者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