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田军
中华自古多文明,遍地运河乃象征。航道纵横编水网,艚舲往返梭乡城。寒窗岁岁呕心写,热泪涟涟史稿成。昔日辛劳终有报,今朝遂愿慰平生。
这是八十八岁嵇果煌先生写在新出版《中国运河三千年》一书前言中的诗,借古人所云:“百感交集,热泪盈眶”,表达六十多年来劳心又劳力的追求。以毕生之力,终完成一部百万字的史书,诚如老先生所言“当我最后通读这部刚完成的书稿时,竟然情不自禁地老泪纵横”。
通览全书,致力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搜索、发掘前人没有发现和介绍过,或存世时间不长而早已湮废无闻的一些运河,并对新发掘出来的每一条运河,就其存在时代、地理位置、开河背景、工程状况、交通作用等,进行详细讲述。对中国历史上分布在天南地北的上百条大大小小的运河,做了一番前人从未做过的“摸清家底”“盘点遗产”“集其大成”的基础工作,系统有序地讲解自商朝以来,一个接着一个朝代在全国各地开挖、建设运河的情况。数量之多、里程之长、规模之大、历史之久,均为世界之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时你也会想到那个明末清初秀才谈迁,以一已之力,从公元1621年创稿《国榷》,到1645年完成编撰,即将问世。不料,书成之后的一个夜晚,全部书稿被人偷去,从28岁开始,25年的持续辛苦劳作竟成泡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意志坚强的谈迁,放声大哭,哭得该是怎样的撕心裂肺?沉寂两年后,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也不能去寻死觅活,他要好好活着,他说“吾手尚在,宁已乎!”从1647年开始,又重新收集资料。独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又经过十年艰苦努力,一部内容更加翔实,体例更加完备,一百多卷400多万字的《国榷》终又重新问世。谈迁百感交集,赋诗一首:“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这首诗怎么读,横竖都是泪;这首诗,怎么吟,左右都是情,读这样的诗更多的是励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用一辈子写一本书,足矣。
我因修志编鉴的工作关系,近三年内五次登门拜访嵇老先生,听其讲述写书的艰难过程。由于内容涉及到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常常是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像沙里淘金般地寻觅着有用的史料,极其费时费力。从收集资料、做卡片、写读书笔记等就足足用了四十年时间,而梳理问题、写书和到各地进行现场核实,又足足费了二十多年时间。“我这一辈子的业余时间和心血,都花在这部书中。而在这二十多年里,每天起早摸黑,伏案达十二小时以上,有时半夜二三点钟就起床写作,也是常态。”“由于长时期的体力、脑力和视力超额透支,导致身体虚弱,百病缠磨。曾多次晕倒和病倒在家中书桌旁或考察路途中。”嵇老先生娓娓道来,让我们听者潸然泪下。鲁迅先生曾说:“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我们称之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无论是古代谈迁,还是嵇老先生,都是这种精神的完美体现。
嵇老先生幼时接受过国学方面严格的家庭教育,特喜欢诗词,多次与笔者交流,相谈甚欢。步其诗韵,和诗一首小律,借晚报一角向米寿之年的嵇老先生表示热烈祝贺,愿他书香岁月更颐生:
运河史纂传文明,六十多年万里征。梦笔犹酣梳旧稿,诗田尚热筑新城。晚来夕照苍天耀,归去林泉大匠成。米寿虽过人未老,书香岁月更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