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坚守心灵的真实与充盈 新书速递 苍茫戈壁上的青春歌哭 “中国女辛德勒”的文学史诗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1-05-16

“中国女辛德勒”的文学史诗

——读徐风新著《忘记我》

◆钱虹

“当我有幸在占领国政府首领面前为无辜的人质求情时,我意识到我是在为那些被最可怕的独裁者即将夺走的不幸生命而抗争。——钱秀玲”。这段话,印在徐风的新著《忘记我》(译林出版社,2021年4月版)的扉页上。钱秀玲,正是《忘记我》一书的女主人公。她在二战期间,身处被德军侵占下的比利时,从德国盖世太保枪口下营救出110位比利时青年的性命。战后,她被誉为“中国女辛德勒”和“比利时的中国母亲”,受到比利时人民的敬仰和尊崇。为表彰她的义举,战后比利时政府向她亲授“国家英雄”勋章与绶带,她在战时曾救下多名市民的艾克兴市将该市一条道路命名为“钱夫人路”。作者专程前往比利时和中国台湾,寻访传记主人公尚且在世的亲友故旧,查阅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为的是记录更多的珍贵资料”。

此书采用了类似司马迁《史记》的笔法,史中有论,事出有据,论从史出,史诗兼备。传记文学的精彩在于史实与文采相互辉映,即史料考据与诗意书写之间的审美统一。要为这样一位众所周知的“英雄”立传,任何一处史实的虚构或失真都将是对具有崇高声望的传主的亵渎与不敬。读者希望看到的应该是那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不施粉黛的真人。比如,传主去比利时留学的“前传”,她为何“悔婚”,获得鲁汶大学双博士学位后如何随夫居留偏僻乡间诊所谋生,战时她究竟是怎样营救人质的等等,皆是无法绕开的史实。

《忘记我》在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方面,主要通过大量丰富的细节来加以展示。比如,她童年时在宜兴老家“钱家祠堂”跟着乡村塾师念书,小小年纪竟能一字不落地熟背《前出师表》与先生尚未教过的《后出师表》。这一细节,既展现了传主童年时就表现出“惊为天人”的学习天分与超凡智力(传主年仅22岁就获得比利时鲁汶大学化学、物理双博士学位),也揭示了她日后多次枪下救人,“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来源。这些她年少时熟读的中华传统经典中贯穿的仁义忠恕、侠骨节操,成为她日后为人处世的人生信条。

其次,该书在纪实文学的严谨性与史料的可靠性上,做了锱铢必较的考证与挖掘。要真实还原70多年前发生在异国他乡的那段“拯救”历史,《忘记我》设置了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传主钱秀玲的成长与生活及其钱氏家族的史诗传记;另一条则是作者苦苦寻访传主传奇故事背后的史料支撑。作者查阅了大量档案手稿、解密文件、早期报刊、稀有文献等,尽可能通过信件、证词、当事者的回忆讲述等来还原历史的真相。作者赴比利时寻访,奇迹般找到了当年被“拯救”的唯一尚在人间、已103岁的“人质”幸存者莫瑞斯。他的亲口讲述,比任何曲折紧张的战争大片更形象动人,从而无可辩驳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场景,也更凸显出传主是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情形下前去完成“救人”壮举的。

除了传主“救人”事迹以外,《忘记我》首度以翔实的史料生动地披露了传主的堂兄钱卓伦将军,二战期间如何助其堂妹在异国他乡挺身“救人”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没有他,传主不可能去找时任德军驻比利时最高军事与行政长官法肯豪森将军拯救人质。正是由于他与法肯豪森将军之间的深厚情谊,才使传主几度拯救即将被枪杀的人质成为可能。所以,《忘记我》通过钱秀玲“拯救”人质的壮举,写出了钱氏兄妹的侠肝义胆,正如作者所述:“钱家的人,骨子深处都存放着祖先遗传的基因,那就是关键时刻的断然与果决,还有一份被温和包裹着的刚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