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A股调味品龙头海天味业(603288)正式宣布提价,对酱油、酱料、蚝油等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笔者感觉最近好像不少东西都涨价了,先是海外购的一些产品,接着是牛奶咖啡,然后发现“糖怎么贵了”,再过一阵,食用油、依靠饲料的鸡肉、牛肉可能都得排队涨价。
在美国,一些超市不仅涨价,甚至连货架都空了。
在欧洲,9月以来,天然气、动力煤以及电力价格,纷纷刷新历史新高,能源危机持续发酵。
在长期处于通货紧缩的日本,投资者的预期通胀率也在拉升,劳动力短缺也导致合同工时薪大涨至两年来新高。
于是,全球涨价潮就这样来了。
要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需求不足整整持续了十多年。新冠危机后,人类居然进入了“短缺经济”。
“短缺经济”一词,是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在1980年第一次提出的。他指出,一种商品的短缺并不一定是因为生产者停止了生产,而是因为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商品出现了供不应求。
科尔奈曾用这个术语批评东欧国家的计划经济:正是价格机制的失灵,导致了1970年代后期整个中东欧地区出现的长期短缺。
今天的短缺经济,虽同样表现为供不应求,但形成机制与当时的中东欧不太一样:当今各国很少有价格管制。眼下的问题是,各国经济(需求)复苏过猛,而全球供应链确确实实地遭遇了冲击。
10月9日的《经济学人》发表了关于“短缺经济”的文章,为席卷全球的短缺经济找到了一个直接原因和两个深层次的原因:
直接原因就是疫情、大放水。全球约10.4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措施引发了激烈的需求反弹,让一直以来缺乏投资的全球供应链应接不暇。
后疫情时代的短缺经济,也是两种更深层因素的产物。
■第一,去碳化。从煤炭转向可再生能源,使得欧洲、英国非常容易受到天然气供应恐慌的影响——上周,天然气现货价格一度上涨超过60%。
■第二,保护主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各国的贸易政策不再以经济效率为首要追求,而是在其中加入了其他因素,比如向外国输出劳工和环境标准等。
对普通人来讲,现在的问题有两个:海外的涨价潮会持续多久?以及海外通胀究竟会对我们产生多大影响?
荷兰央行的最新研究指出,如果认为新冠疫情后的大通胀会持续存在,是违背历史规律的。在历史上,流行病的主要经济影响是打击需求:疾病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消费下降、投资萎缩,经济活动下降,从而抑制了价格。但这一次新冠疫情不同的是,政策制定者以数万亿美元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做出回应,以支撑需求并减轻经济损失。
我们相信,随着刺激措施逐渐退出,通胀将回落到一个合适的水平——在各国央行看来,合适的水平一般是2%。从近期的诸多事件来看,全球“大放水”的终结、刺激政策的转折点,或许就在2022年。
苏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