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乐梦融)书法展赛出局,是实力不济还是运气不佳?这是大部分落选者难以自答的疑惑。在第六届上海书法新人新作展落幕之后,上海市书协首创暖心之举——让63位落选作者带着投稿返回展场,特邀书法名家“复盘”他们的创作得失。
第六届上海书法新人新作展9月12日至9月18日在上海市文联展厅对外展出,展览共收到投稿作品1295件,其中的入展作品99件。针对水平偏高、遗憾擦肩的高分参赛者们,上海市书协特邀长三角的书法名家组成“书法导师团”,为“潜力”学员分头“开小灶”。10月14日下午,学员们按各自所长的书体,被分入“行草组”“楷书组”“篆隶组”“篆刻组”,先专家点评,再一个个面对作品进行剖析。
在文联1楼展厅的行草组,所有投稿依次陈列在展厅四周。受邀导师是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客,他也是本届展赛的初评评委。学员们聚拢在书台边,王客一边举例,一边示范,还有的放矢地补充参展心得。王客在收尾时,不忘分享参赛“锦囊”:“参赛稿件里千万不要含有错别字这类硬伤。”“书法比赛擅长用印未必加分,但用印不妥,评委的印象会大打折扣。”书法爱好者曹轶群点头称是,她的主业是金融,特地从苏州搭乘高铁赶来听课。她说,在其他展赛投稿,落选也就落选了,她为上海的做法大大点赞。上海戏剧学院书法高研班班长李干斌修习书法多年,与本届展赛的入展资格擦肩而过,他和同学们接到书协的培训通知都盼着导师来传经送宝。
王客说,落选的同学们热情高涨,珍惜听课的机会。他为学员们讲述如何认知书法本体,这个要比参展技巧更重要。至于选纸张、用印等参展注意事项,看似是小要求,其实考量书法家的综合才能和人文修养,考量书者对雅与俗的审美判断。2小时免费课程后,学员们觉得受益匪浅,意犹未尽,于是导师们开设微信群,邀请学员及时反馈书写的进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潘善助表示,过去的培训思路仅是“优中掐尖”,鼓励上海书法人才去国家级平台上争胜。此次做法有了革新,其实是贯穿了书法美育的理念——用心培育,正本清源,从海派书法储备人才的大局出发,推崇书法终身学习。“单次展赛的获奖有偶然性,侥幸入展和终审淘汰的选手,水平可能相差不大”。
潘善助告诉记者,“这是公益性的免费培训,今后,落选者与获奖者这两项培训,都有望成为上海书法展赛的组成部分,期待青年书法人中冒出上海未来的中坚力量。这样的培训让展赛产生了长尾效应,它不以书法比赛的颁奖典礼为休止符,给到书法新苗自省与复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