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秋艳(剪纸) 谁的书谁的城 我采访“笛王”陆春龄 多听和会听 我曾经有几秒钟大脑空白
第20版:夜光杯 2021-11-03

谁的书谁的城

施政

上海书城要关闭整修的消息一出来,朋友圈里就开始响起铺天盖地的不舍声。我记得上一次引发这般集体“不舍”的原因是关于一批无轨电车退出市场运营。也是各种帖子转发,各种现场打卡,为此我不得不领了命题作文,写了一篇回应这场“不舍”的几点思考。由此看来,似乎无论关掉什么,大家都挺不舍的。

我倒是很少去书城,因为太大。我喜欢的书店是那种小一些的沿街面房子。书柜最好是密密匝匝地排在一起,无所谓灯光和装潢,暗暗旧旧的反而会生出一种扎实的温暖,就像小时候躲在被窝里看金庸和席慕蓉。当然,现在也出现了很多窗明几净,又卖扇子又卖书签还卖茶壶的书店。我想它所售卖的可能是一种想象中的读书般的生活方式。可我是真的不记得自己的哪本书是一边扇扇子一边泡茶一边读完的。起码,我觉得,手不够……

比买书更麻烦的是带书。比如出差带什么书,往往是要在决定出差前一周就开始准备的事。要根据出差的天数决定书的厚度且万万不能是一本新书,如果是新书那起码不能是一个我没有读过的作者。这些麻烦都来自于我的不安全感,据说凡是出门必须带本书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安全感。至于内容,虽然鸡汤书未必就写得不好,但很少有人把它带出门,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看金庸必须包个书皮,写上《古文观止》。

作为一个懒人,符合身份的看书方法自然是看到哪里就留在哪里。所以床头的那些大部头都是用来催眠的,不一定读了才催眠,看看那些念一遍都费劲的长书名就会出现一种“我真是太有文化了”的自我催眠状态。客厅里的各种打榜书是聊天读物,能读完一半,另一半能看个大概就好,反正大部分都只是用来当谈资。无论私心里对纸质书有多么依赖,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慢慢适应电子书的阅读。文本时代的言简意赅、言之有物、隽永深刻和回味留白似乎都在渐渐被时代淘汰。网络时代的网络小说动辄几十万字,好不容易结束以后还能把所有人物的可能性全面番外一遍。而电子书最大的好处是消解掉所有的物理特征,没有厚薄,不用担心重量,更不用担心书名,你可以把一整个图书馆都带在手机里到处走,除了考虑颈椎和电量外什么都不用担心。

这是个技术进步得让人瞠目结舌的时代。灰心的是,进步的只是技术,而我却什么都没有。这么想的时候总让我有一种勘破红尘的感觉,可也有人说红尘从来就是破的……这世上所有的红尘都在书里,所以才要读书破万卷吗?或者说,谁的书铸就了谁的城,他们在城里看红尘。所以装着这些书的书城才要重新整修吗?据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那书城大概率是梯子的样子,我们是会往上攀登还是向下离开?

番外一:离开后开始各自怀念……

番外二:攀登中遭遇楼梯整修……

番外三:新书城开启,所有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