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共和国“掌柜”陈云的特殊捐款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2021-11-21

共和国“掌柜”陈云的特殊捐款

陈云故居

陈云的党费收据

陈云幼年卧室

陈云向希望工程捐款的收据及证书

失学儿童给陈云的信

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黎洪伟讲述陈云的一次特殊捐款

陈云纪念馆 本版摄影 郭新洋

扫码看专题“与革命文物面对面”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特别报道

◆赵雁冰

两套毛料中山装穿了30多年,一个旧皮箱用了62年,就连一把刮胡刀都用了60年,陈云纪念馆里的展陈,让人看到的是身为国家领导人的陈云同志,生活却如此俭朴。然而,陈云也有“大方”的时候,写作文章、著作得来的稿费,他总是请秘书作为党费“充公”,理由是国家已经给他发了工资。今天,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黎洪伟展示的是一张不为人知的特殊收据单,这张收据也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爱心资助。

新闻唤起的捐款

生活上,陈云从不搞铺张浪费,他每日的菜单是这样的:早餐是一碗豆浆,就着面包、奶油、果酱,中午和晚上吃饭不超过两个菜,中午是一荤一素,晚上是一个豆制品一个蔬菜。几十年如一日,一样高级的菜都没有,搞得厨师抓耳挠腮:“首长一年到头就吃那几样普通的家常菜,我技术也提高不了了。”

然而,对待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陈云却从来不吝啬。1994年4月6日,在上海养病的陈云从新闻联播中听到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消息,就委托身边的工作人员从他的存款中取出5000元,送到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给希望工程的孩子们。

少年时期的陈云,曾因家庭经济条件拮据而辍学,幸好当时颜安小学的校长杜枢发现陈云聪敏好学,免费举荐他入颜安小学高小部读书。所以,陈云深知失学儿童对上学的渴望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憧憬,专门叮嘱工作人员要转告基金会的同志:“这笔钱要捐助给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并且要保密。”最终,这笔捐款落实到了河南省卢氏县25名贫困失学儿童身上。卢氏县不仅是贫困山区,还是革命老区,这完全符合陈云的要求。如今,陈云纪念馆陈列出了这张来自“陈云同志”的捐款收据,还有其中15名受捐助学生的家庭照,以及这些学生写给陈云的部分信件。

托起大山的希望

“尊敬的爷爷亲属:我们这里今年秋天庄稼长得不好,因为天旱玉米种的(得)晚,再有十几天就开学了,开学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做一个好学生。”这是受资助的学生李小波在1995年10月11日写下的信,这样的信有很多,也和合影一同陈列在展馆内。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清楚地记录了这些学生的家庭困难状况以及他们当时的学习成绩,比如李小波的照片背后写道:“该生在校成绩一般,但较资助前有进步。”

当时,李小波并不知道资助自己的爷爷叫陈云,但因为有了陈云的资助,李小波的家庭终于不用为了一年80元的学费四处奔波举债,李小波也顺利读完了小学,升入了初中。

另一位受陈云爷爷资助的学生张超,长大后考上了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法律专业。张超回忆,以前每到新学期,家里都会为他的学费发愁,有时候,父母会卖掉家中的口粮,更多的时候,即使想尽一切办法,仍无法按时缴上学费,他也曾因此辍学在家一段时间。有时候,老师答应他可以迟一点缴学费,但往往是上一学期的学费还没补缴完,新的学期又开始了。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对张超说:“希望工程可以帮助你继续读书,你不用为学费、书费发愁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张超感到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不再那么远,路也不再那样难走。每次放学,他都跑着回家,吃完饭又跑着回学校。即使下雨、下雪天,即使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晚上十点钟回家,他都坚持下来了,因为心中有希望,胸中有梦想。他感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陈爷爷的帮助,对此,我心存万分的感激,感谢陈爷爷给了我上学的机会,给了我重新树立人生信心的机会。”

资助背后的铁律

这些曾经让陈云牵挂的孩子们,是怎样得到陈云的捐助呢?当时主管教育的卢氏县副县长宋丽萍曾为陈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作过详细介绍。1932年,在中共的第四次反“围剿”过程中,红四方面军曾经到过卢氏县的很多乡村。1984年9月,卢氏县被国务院确定为秦巴山区贫困县。至1993年末,全县仅有一条58公里长的入境油路,28个村庄不通公路,22个村庄不通电,53个村庄不通邮,371所学校需要重建或者扩建,绝大部分的适龄儿童因家庭贫困而不能走进学校的大门。

1992年,卢氏县被列入河南省15个国家级贫困县实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的计划之内。于是,这笔捐款就带着陈云的嘱托与期望落实到了河南卢氏县。汤河乡教育办公室对陈云资助金的申领和分配要求非常严格。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吕中魁回忆,团县委规定受资助的学生必须符合三条标准:不能违反计划生育;必须是农民,家中没有干部;成绩要在良好以上。在受到资助的25名学生中,汤河乡16名,朱阳关6名,官坡乡2名,五里川1名,全部来自革命老区。1994年9月,这些孩子们收到了第一笔学费。

当年10月,宋丽萍带着汤河乡15名受助学生的情况简介、家庭合影和孩子们写给陈云爷爷及其家属的信件,专程到北京向陈云的长子陈元汇报这些学生的状况,并转达孩子和家长们的思念和感激之情。看过信后,陈云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让儿童失学,应该动员全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陈云率先垂范关心贫困学子的行为,进一步唤起了社会对教育事业、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和支持。

在陈云的资助下,孩子们重获上学的机会,也给他们的家长带来了一生的感动,这笔资助,不但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也照亮了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一生中温暖的记忆。黎洪伟感慨道:“陈云同志被誉为共和国‘掌柜’,他一生淡泊名利,清正廉洁,正如他耄耋之年题写的‘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这张特殊的收据见证了他坚守信仰、一心为民的精神品格。”

相关链接

陈云的小习惯

1982年9月,陈云向他所在的党组织上交了一笔“5028.06元”的特殊党费。收据上面写着“今收到陈云同志交来党费伍仟零贰拾捌元零陆分”,日期“1982年9月25日”,在收据的左下方用蓝黑钢笔注明“中共中央办公厅机关委员会组织处”,并盖印了公章。

这5028.06元,其实是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出版《陈云同志文稿选编(1956-1962)》时,寄给陈云的稿费。据陈云秘书朱佳木回忆,该书出版后请示他稿费如何处理的问题时,他认为稿费算是额外的收入,国家已经给他发了工资,就不应当属于他,于是一分不落地将这笔稿费作为“特殊党费”上交了。之后,陈云每次发表文章或出版著作,只要收到稿费,都让秘书交党费或捐赠给青少年希望工程、新建北方曲艺学校等单位。而对报刊或出版社支付给他的题字、题词的稿费,他仍然坚决推辞,分文不取。

陈云纪念馆

陈云纪念馆位于陈云同志故里: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是经中央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纪念馆于2000年6月6日建成开馆;2005年6月8日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陈云铜像落成;2015年在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对陈云同志生平业绩基本陈列进行了改造,并新建了陈云文物馆。

陈云纪念馆占地面积65亩,主要由主馆、陈云文物馆、铜像广场、陈云故居、陈云手迹碑廊和文化创意街组成,完整展示了陈云同志生平业绩、精神风范,突出展示其在我党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贡献。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