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连建明
2021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中国经济,面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等多重挑战,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这一年里重大事件很多,我们对主要事件进行盘点。
1 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等多重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工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国际收支继续改善,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发展韧性不断增强,经济运行总体稳定。
中国经济各项指标良好,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明显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国际机构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8%左右。全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1-11月份,外贸进出口总额353903亿元,同比增长22.0%。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修复也为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将达到18%左右,连年稳步提高。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年要稳字当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3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两次降准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央行2021年两次降准。
第一次是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第二次是12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加强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4 国务院正式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10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指出,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根据《行动方案》,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5 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重磅发布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出台重大政策举措。
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就“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并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提出要求。
为组织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决定提出,完善国家生命登记管理制度,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密切监测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依托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等平台,实现教育、公安、民政、卫生健康、医保、社保等人口服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动态更新。建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健全人口预测预警制度。
6 深化新三板改革,北交所正式开市
2021年资本市场最大的改革举措就是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2021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后,仅仅2个多月时间,北交所就开市了,体现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和速度,由此,中国资本市场形成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3家交易所错位发展和互联互通的格局,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市场结构将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将更有活力和韧性。
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北交所将打造成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北交所将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以试点注册制为基础,扎实推进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创新;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市场“三公”秩序和平稳运行,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的有机联动,深化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协调发展,共同营造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生态。
7 抑制煤炭价格暴涨,电力紧张得到缓解
2021年全球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近期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给正常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有关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能源供应保障。针对今冬明春电力、煤炭供求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会议强调,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煤电油气运保障机制作用,有效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改革措施,保证电力和煤炭等供应。
10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连发三文,表示将采用包括依法对煤炭价格实施干预等一系列必要措施,促进煤炭市场回归理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在强有力的措施下,煤炭价格下跌,煤炭产能释放,电力供应增加,电力紧张局面大大缓解,保障了今冬明春民生用电和用气。
8 反垄断,阿里巴巴、美团被罚巨款
2021年有关部门加大反垄断力度,阿里巴巴、美团被处以巨额罚款。
2月7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制定发布《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强调《反垄断法》及配套法规规章适用于所有行业,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对待,旨在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促进平台经济规范有序创新健康发展。
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阿里巴巴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经查,自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集团滥用该市场支配地位,对平台内商家提出“二选一”要求,禁止平台内商家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开店或参加促销活动。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阿里巴巴集团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
10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美团“二选一”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美团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20年境内销售收入3%的罚款,计34.42亿元。
9 严处偷逃税,郑爽、薇娅相继被罚
2021年,依法严查严处偷逃税行为受到市场关注,尤其是一些艺人巨额偷逃税款处罚影响很大。8月27日,来自国家税务总局消息,日前,上海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已查明郑爽2019年至2020年未依法申报个人收入1.91亿元,偷税4526.96万元,其他少缴税款2652.07万元,并依法作出对郑爽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2.99亿元的处理处罚决定。
10月20日,相关部门发布消息:近期,浙江省杭州市税务部门经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网络主播黄薇(网名:薇娅)涉嫌偷逃税款,经查,黄薇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等方式偷逃税款6.43亿元,其他少缴税款0.6亿元。依法对黄薇作出税务行政处理处罚决定,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
10 恒大债务违约,但不影响正常融资功能
2021年,恒大等部分房地产企业出现债务违约,8月19日,央行和银保监会约谈恒大集团,要求积极化解债务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稳定。但央行表示,恒大集团的问题在房地产行业是个别现象。经过近几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尤其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后,国内房地产市场地价、房价、预期保持平稳,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经营稳健,财务指标良好,房地产行业总体是健康的。
12月3日,恒大披露了可能无法履行担保责任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恒大集团出现风险主要源于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短期个别房企出现风险,不会影响中长期市场的正常融资功能。近期,境内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一些中资房企开始回购境外债券,部分投资人也开始买入中资房企美元债券。
央行行长易纲12月9日表示,恒大的风险是市场事件,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予以妥善处理,债权人和投资者的权益将依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