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辉
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长聘教授 吴大辉
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于2022年2月4日访华,并出席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访问期间,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并签署一系列合作文件。在一些西方国家对北京冬奥会采取所谓“外交抵制”的背景下,这无疑宣告新时代的中俄战略协作开始全面提速。
这份《联合声明》都谈到了哪些问题?中俄战略协作有哪些新的动向? ——编者
1 战略安全协作全面加强
问:此次《联合声明》有哪些不同凡响之处?
答:不同于以往中俄发表的任何一份声明性文件,《联合声明》是一份前所未有的政治文件,它涉及内容极具广泛性、具体性、微观性,直接点名美国与北约,毫不含糊地支持彼此最核心利益,很多表述都是首次呈现,向世界展示了中俄两国共同的民主观、文明观、发展观、历史观、安全观。
《联合声明》阐明中俄两国共同的民主观与文明观。双方强调,一个国家是否民主,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双方反对个别国家企图以意识形态划线,强迫他国接受这些国家的“民主标准”;反对通过拼凑各种小集团、“情景式”联盟垄断民主定义权。
《联合声明》指出中俄反对外部势力破坏两国共同周边地区安全和稳定,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反对“颜色革命”,将加强在上述领域的协作。这表明中俄两国决不允许西方在中俄两国周边策动动乱和“颜色革命”。中俄两国在年初哈萨克斯坦骚乱中的战略协作已清楚地印证这一点。
双方强调,新冠病毒溯源是科学问题,应基于全球视野,由全球科学家合作开展,反对将溯源问题政治化。俄罗斯在此问题上表达了对中国的一贯支持。
双方反对北约继续扩张,呼吁北约摒弃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尊重他国主权、安全、利益及文明多样性、历史文化多样性,客观公正看待他国和平发展。这是中国与俄罗斯在公开发表的战略文件中首次提及联合反对北约东扩。中国是除俄罗斯以外的世界大国中唯一公开反对北约东扩的国家。这份支持对于面临北约战略挤压的俄罗斯而言弥足珍贵。
《联合声明》强烈谴责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核扩散行为,对其在核动力潜艇等涉及战略稳定领域开展合作表示严重关切,认为上述行为同保障亚太地区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悖,加剧地区军备竞赛危险,构成严重核扩散风险。中俄两国敦促AUKUS严格履行防止核、导弹扩散义务,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这是中俄两国首次就AUKUS联合发声,并将坚决抵制AUKUS视为未来中俄未来战略安全协作的重点。
中国理解并支持俄方提出的构建有法律约束力的欧洲长期安全保障的相关建议。中国是唯一坚决支持俄方倡议的世界大国。双方敦促美国积极回应俄方倡议,放弃在亚太和欧洲部署陆基中程和中短程导弹计划。尽管俄美战略稳定谈判目前仅限于在俄美两国间进行,但《联合声明》指出,“美国退出军控领域一系列重要国际协定,对国际和地区安全稳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美国推进全球反导计划并在世界各地部署反导系统,同时强化具备执行先发制人式打击等战略任务能力的高精度非核武器力量,双方对此表示关切。”
《联合声明》还针对美国在中俄两国周边布设生物军事实验室首次表明共同立场。双方敦促美国及其盟友以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对其境内外生物军事化活动作出澄清,同时支持重启有法律约束力的《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议定书谈判。中俄敦促美国作为唯一未完成化武销毁的缔约国加快库存化武销毁。
在保护国家网络主权领域,中俄首次阐明两国的共同主张。《联合声明》指出,“双方支持打造国际化的互联网治理体系,认为各国平等享有互联网治理权,主权国家有权管控和保障本国网络安全,任何企图限制国家网络主权的行为不可接受,应促进国际电信联盟在解决有关问题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俄公开反对在国际政治中搞“小圈子”。双方重申,国际社会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合作不要对抗。双方反对国际关系退回大国对抗、弱肉强食的时代。反对以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制定的“小圈子”规则取代普遍认同的、符合国际法的安排和机制,反对以未达成共识的规避方案解决国际问题,反对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反对滥用出口管制,支持并促进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贸易。
2 能源合作着眼“双碳”未来
问:普京此次访华,双方签署多份能源合作协议,这将给两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普京访华期间,中俄签署多个能源合作大单。
讨论多时的中俄蒙天然气合作项目在此次普京访华过程中获得突破性进展,中俄蒙天然气管道呼之欲出。《中石油与俄气远东天然气购销长期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俄罗斯每年经蒙古国对华输气可达100亿立方米。这还不包括在乌兰巴托为蒙古国下气20至30亿立方米。
考虑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380亿立方米的供气量,俄罗斯仅通过管道就能确保对华每年4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量,且这两条天然气管道未来都有继续增量的空间。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供给的稳定性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中国的能源储量相对丰富,但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石油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俄罗斯的油气资源进口,成为中国确保能源稳定供应的组成部分。
目前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耗中占比约10%,煤炭占比仍在50%以上。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的天气消耗量预估达5000至6000亿立方米,而我国2021年天然气产量为2053亿立方米。可以说,中国是俄罗斯天然气十分优质的巨大市场。即便欧洲抵制俄方天然气,中国也能予以吸纳。这给了俄罗斯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问题上与美欧掰手腕的空间。此外,根据双方签署的《<保障中国西部炼厂供油的原油购销合同>补充协议3》,双方将经哈萨克斯坦对华供油1亿吨,由中国加工。
《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低碳发展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表明中俄两国政府在二氧化碳回收与储存及缩减温室气体排放领域已经达成合作共识。
目前,中俄之间还在就多个输油、输气管道的建设方案进行谈判。除了油气以外,俄罗斯目前也是中国主要的煤炭进口来源国;在核能领域,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辽宁葫芦岛徐大堡核电站的多个机组,都是中俄核能领域合作协议中的重要项目。
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21年中俄货物贸易额达146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9%。面对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和经济复苏乏力的双重考验,能源合作对中俄经贸合作逆势前行意义重大。
3 美国无力阻止中俄走近
问:美国对于中俄《联合声明》有什么反应?
答:2月6日,白宫记者团摘引拜登的话称,中俄北京峰会未见“任何新东西”。拜登口中的“新东西”无非是美国奉为圭臬的“同盟关系”。但正如此次中俄《联合声明》所表述:“中俄新型国家间关系超越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模式。两国友好没有止境,合作没有禁区,加强战略协作不针对第三国,也不受第三国和国际形势变幻影响。”
拜登不可能只看到“中俄战略协作不针对第三国”,而没有看不到“两国友好没有止境,合作没有禁区”。纵观《联合声明》中对美国与北约东扩危险罕见的系统性总结、以及对中俄未来战略协作方向的具体化阐释,拜登的表态只能说明一点——美国对中俄的大踏步走近无能为力。
事实表明,《联合声明》具有预见性和防范性。在《联合声明》发表几小时后,美国众议院通过旨在提高美国与中国在经济和安全上竞争力的《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法案要求增加更多科研投入,招募更多科技人才,限制中国在高科领域的影响力,掌控全球半导体芯片,打造美国主导的排斥中俄的产业链供应链。法案还包括改变美国贸易行为规则的内容,如加强反倾销规则,以加强同中国在贸易领域的抗衡。
中俄两国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在《联合声明》明确指出,“双方将就共同关切的经贸问题加强对话合作和立场协调,为保障全球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长期稳定运转作出贡献,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透明、非歧视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