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去年11月25日、12月2日,浦东新区花木街道香梅花园(一期)小区和牡丹路186弄小区先后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花木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有关人员第一时间登录花木数字孪生城市,将小区的总户数和人数发给疾控中心,第一时间预判出首次核酸检测量,同时把每一栋楼的人口数据打印出来,作为核查底数,从而最大程度消除闭环管理风险点。
数字孪生城市系统可以对实有人口作标签管理,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积累,花木街道已形成十大类573项标签。在这两次闭环中,数字孪生城市系统通过人口标签管理,迅速组织骨干力量加入疫情防控工作。在两个小区封闭期间,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所在小区居民的广泛认可,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虎年首个工作日上午,市领导在开展“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实地调研花木街道城运分中心时指出,基层是实现源头治理的关键,要发挥“两张网”作用,用好科技手段,深挖数据金矿,平衡成本效益,推进相互赋能,加强社会共治,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
城有千万楼,楼是最小城。在不改变城市原有物理空间的前提下,数字孪生技术“克隆”出一个对应的虚拟数字世界,从中呈现城市任意角落的一举一动,从而让治理效率大大提升。
自2020年5月花木街道与上海市测绘院、脉策科技(城市数据团)签约启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项目以来,虚拟世界里的花木街道在一张“白纸”中逐渐“长”了出来。花木街道通过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将最小管理单元细化到每一个家庭户,实现户、楼、小区、居委、街道等多层级精细化管理。如在小区封闭期间,将分户最小管理单元与疫情防控信息对接,就可以在二三维一体化的数字孪生场景中直观了解每栋楼甚至每一户的居家情况,实现数字治理赋能疫情管理。
除了疫情期间的管理,数字孪生技术也被应用到民生救助帮扶的信息关联中,真正将救助帮扶政策送到每一户家门口,温暖“沉默的少数”。徐汇区的居村微平台,运用多屏联动和数字孪生结合方式,打破原有线下台账和纯人工排摸的工作模式,实现原有居委会工作的流程再造,体现人机协同开展基层工作的高效,形成基层治理的新范式,为每一位居民、每一间房屋赋予多维度标签,以快速、精确、多条件联合查找对象为目标,结合数字孪生构建精细化模型,呈现多维融合数据,化“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为政府建设“为老服务”“扶贫救助”站点提供数据支撑依据。
数字治理正成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驱动力。“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去年初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提出,面向数字时代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强软硬协同的数字化公共供给,加快推动城市形态向数字孪生演进,逐步实现城市可视化、可验证、可诊断、可预测、可学习、可决策、可交互的“七可”能力,构筑城市数字化转型“新底座”。
未来的城市管理,将是基于数字孪生状态下的实时动态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并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理念。而以街道为单元的数字孪生,将在治理上更加精准,打通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数字化社区治理的效能,呈现一个完整的“城市生命有机体”,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路径,助力将数字化实践凝练成可复制推广的“上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