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河湾 构成 毛笔的“三不可” 自行车载我前行 朴实真挚的刘子枫 居家共读“云上书”
第8版:夜光杯 2022-05-10

毛笔的“三不可”

严国庆

我从书法之乡绍兴来到湖笔的故乡,特别想看看笔庄,看他们怎么做一支毛笔。

走进湖州南浔一家笔庄,听现场的师傅说,毛笔制作有择料、水盆、结头、装套、镶嵌、刻字等十二道工序。他顺手从展示台上拿过一支笔,细细地抚摸,补充说:“这是羊毫中锋,如果细分一下,里边的小工序就多了去了,有一百二十多道。做成这支毛笔,不知经了多少人的手。”

静悄悄的工场里,我留步旁观一位女工做笔。她左手持毛,右手就着水,对手上的每一根毛都轻柔,要剔除的毛很坚决。她注意到我,但不看我。见她稍停,赶忙问这什么工序,她小声说“梳毛”。梳毛是包含在“水盆”中的一道小工序。她这样子的分分秒秒,调动着我的想像:一位母亲,给风雨中进门的孩子清洁、梳妆……

笔庄设有博物馆,橱窗里可见几个动物标本:山羊、黄鼠狼、猪獾、野山兔。为什么是它们?细听介绍,很长见识:先人择毛,反复比较这些动物毛品质好与坏、采集难与易;羊毛易得,柔软适度,后来就大都采用山羊毛制笔。一二岁大小的山羊,毛长十厘米上下,制笔写字就可以出锋。如要取更长一些毛制作书写榜书类毛笔,往往会用羊须。须、毛的分别体现于书写的锋,毛锋与须锋各有所长,而榜书对锋的要求不那么高。

作为中华老字号的王一品斋毛笔传承博物馆里,我遇见十分珍贵的刻石。其上刻录了湖州籍著名学者、近代书坛“二王”书派代表人物沈尹默先生的文字。他这样说毛笔:“一是选毫修毫不可苟且,二是扎毫装管不可松浅,三是装饰不可过于浮华。毛笔一派是湖笔,其工作基点在湖州善琏镇,一派是湘笔,以长沙得名。湖笔长于羊、狼、紫各品纯毫……”毛笔工艺代代相传的接力,实际也是沈尹默先生“三不可”的接力。说起沙孟海先生曾用笔、启功先生定制元白锋笔出自这里,在场的王一品斋传人满脸神圣。因为传承,他们这儿才成了当地人文社科的代表性标识。

毛笔“三不可”的境界,让人想到几个字:“齐锐圆健”。这是潘天寿先生写在湖州的,相当于现在的点赞,更饱含当年他对湖笔的深情期望。做笔行事,能达齐锐圆健之境、创齐锐圆健之美,当可成上品。

毛笔在宣纸上留下或曲或直的墨痕,自成视觉艺术。视觉中的许多美,概出自线条,或者,可以用线条解释。毛笔本身无所谓线条,也无所谓线条之美。线条来自用笔者的感悟与表达,也就是术和艺、法与理。素养有多高,线条就会有多好。一管制作讲究的毛笔,挺拔无言,却笔下有“话”:执笔的人,也要如制笔那般——“不可苟且”“不可松浅”“不可过于浮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