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河湾 构成 毛笔的“三不可” 自行车载我前行 朴实真挚的刘子枫 居家共读“云上书”
第8版:夜光杯 2022-05-10

自行车载我前行

管锡云

退休以后,因为锻炼身体的需要,我又重新骑上自行车,每天拿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沿城市绿道骑上几圈,既锻炼了身体,又观看城市景色,不亦乐乎。

我与自行车的缘分,已经有五十来年。少时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部队大院,看到连队给养员骑着车子驮运蔬菜粮油,很是羡慕。后来,家里有了自行车,我也学会骑了,但上学路上大人一般不让用,只能放学后骑着过过瘾。1976年,我随父回老家,当时自行车是紧俏商品,把家里的上海“永久”牌自行车精心包装捆扎好,又是汽车又是火车,上千公里运回老家。回来后住在县城,我上高中,学校很远,同学们大多都步行,极少骑车上学的,我也从众,来回走着。家里的自行车,到粮店买粮油等时候用用。父亲在单位有自行车,青岛的大“金鹿”,也是远近闻名的大牌子。回老家村里时,父亲用单位的自行车,我骑着自家的永久。老家是山区,坡多沟多,全是土路,来回一趟很累,满身尘土。就这,村里人也很羡慕,自行车毕竟是稀罕物,许多老人还称之为“洋车”。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参加工作在县直属部门,也很快有了个人专用的自行车,办理公事、上下班都可以骑车了。成家的同事买煤球,也骑车帮助驮运。小年前后,单位集体从商业单位购买猪头、猪下货、鲜鱼、蚕蛹、烟酒等,十来里路,几个年轻的同事骑车去买,回来后分给大家。家在农村的机关干部,骑车驮着年货喜气洋洋地回家过年了。当时下公社农村公干也是骑车子,我和领导同事,一人一辆车子几十里山路到乡下去,不觉得累。我还多次见到分管工业的县委副书记骑车在县属企业奔波,很自然,没人觉得掉价。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对自行车的需求更加旺盛。女孩嫁人,怎么也要有辆自行车吧,回个娘家体面,小伙子走丈人也撑撑面子。上海的“永久”“凤凰”、天津的“飞鸽”等国内名牌,以及省内青岛的大“金鹿”,都十分紧俏。县里的一家农修厂,自产部件加外部配套,组装了“宝山”牌自行车,也十分畅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些粮食大户、“万元户”等,上级奖励有时就是名牌自行车票。再往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市场搞活,卖方市场成为买方市场,自行车就不再那么紧俏了。

1993年,我到市区工作,开始离单位距离较近,我还骑车上下班。后来单位变动,家也搬了,又有了公车,我就告别自行车了。现在我又开始骑车,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在广大农村,代步的也多是摩托车、电动车,甚至轿车了。即使在偏远山村,比如我老家远离县城和镇驻地,一些家庭门前也都停着轿车。逢年过节,小小山村更是布满各式各样五颜六色档次不一的轿车。自行车,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