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坚持工作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守望球馆未来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扫描二维码看蒋元林相关视频
我的球馆到底何时才能开放?最近这几天,蒋元林一直在期待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32岁的小蒋是上海英米篮球俱乐部的创始人,目前经营着两个篮球馆,一个在浦西,一个在浦东。因为疫情影响,英米篮球馆从3月20日就开始闭馆,到现在3个多月过去了,还没能等来解封的通知,这是他自创业6年以来从未遇到过的难题。
苦闷过,无奈过,沮丧过……小蒋仍然在守望并坚持着,“虽然这是我创业以来最难的一段时间,但我相信困难总是暂时的,等到疫情被控制,我的球馆就能开了。”
球馆成宿舍
大学里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蒋元林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他投身过旅游产业,也在篮球培训机构打过工。2016年,他用自己三年多的工作积蓄和父母的资助,开始了创业之路,搞青少年篮球培训。一开始是四处租临时场地“打游击”,从2018年小蒋开始租赁经营球馆,既供自己的公司培训用,也对外出租包场打球。因为小蒋的球馆硬件设施好,加上几年来做培训累积的口碑,所以生意做得挺红火,球馆名气也越来越响——以前每年夏天有NBA球星来上海,大都会选择去他那里练球,詹姆斯、林书豪等球星都去过。
这不是蒋元林的球馆第一次因为疫情停业,2020年年初,他的两个球馆就曾停业两个月。对于球馆来说,停业就意味着收入没了,而场租、员工薪水等负担却是存在的,那时他刚刚贷款买房,最终只能向朋友借钱来应付那两个月的损失。“本来二三月份是寒假班和春季班,都是篮球培训的盈利旺季,但都泡汤了。”不能营业,教练的收入也大受影响,有几位不得不选择离开,小蒋也很理解对方的做法,“毕竟大家都要养家糊口。”
蒋元林没想到,两年多之后,他的两个球馆再次因为疫情影响而停业,而且这次停业时间更长,到现在已经三个多月。停业期间,小蒋曾把场馆无偿提供给防疫志愿者和物业工作人员作为宿舍住了两个月,用他的话说,也为防疫工作做点贡献。封控在家的那两个月,他一度非常迷茫,不知道疫情对生活的影响何时才会过去,也不知道疫情对于自己事业的影响会有多大,“疫情对于许多产业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像我们这种球馆经营者就是首当其冲的那一类。”
除了迷茫,还有焦虑。球馆不能营业,蒋元林面临坐吃山空的局面,他不清楚场租能不能减免、能减免多少,“如果不能减免,那么我这三个月至少要损失几十万。”6月初,小蒋看到别的业态有恢复的,难免心里着急,“5月份有几个外地员工离开上海回家探亲,他们都说等疫情结束就回来上班,但现在还不知道何时能重新营业。”
业务转线上
蒋元林还记得,两年前遭遇疫情,球馆停业后,他依旧天天去上班,即使春节的时候只有自己一个人,他也会去。“想想工作上的事,做做保洁和消毒工作,累的话自己去投投篮,总之习惯了和球馆待在一起。”
这次疫情,有两个月时间蒋元林不能出小区,也就无法去球馆,他每天在家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读书。“从球馆运营、市场销售,到企业管理、篮球课程打磨等,这几方面的书都读了不少,就是趁机磨练一下自己的内功,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储备能量吧。”他说。
球馆不能开,但工作不能停,蒋元林带着员工把业务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利用教学视频和学员保持沟通,也接一些线上业务为教练们搞创收,从而把课时费的损失降到最低。“线下没法上课,教练们的课时费大大减少,只靠底薪肯定不行。”小蒋说,他带着教练们开发线上课程,鼓励他们多录制新媒体方面的教学视频,“比如说录制一个视频就会有一百元视频费,激励教练们多和学员、家长互动,一方面能够保持客户黏性,另外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过去这三个月,英米的教练有底薪、线上课程的视频费以及新媒体教学的视频费,最大程度减小了疫情对收入的影响,至今没有一个人提出辞职。小蒋说,回家乡的教练们虽然还没有回来,但是他们对于球馆的未来、对于上海还是挺有信心的。他说:“因为2020年经历过一次疫情影响之后,我们相信2022年也一样可以战胜疫情,重新开始。”
因为疫情的影响,有些学员的家长选择了退费,但更多的家长和蒋元林一样在热盼球馆重新开张的那一天。“许多学员、家长或者一些包场打球的客户,经常在微信里问我,球馆何时能开,他们比我还急。”小蒋感慨地说,员工和学员家长的不离不弃,也是他坚持下去的一大动力,“我是个乐观的人,一直相信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都是暂时的,阴霾总会过去,光明总会到来。”
蒋元林期待,不久的将来球馆能够重开:“当时选择做这个行业,就是因为热爱篮球,我相信体育人也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可能骨子里就刻着坚持不懈。”小蒋说,他对自己的事业有信心,对于这个城市的未来更有信心,“现在上海许多业态都已经恢复正常,相信我们这一行也是曙光在前了。不管球馆要多久以后才能重开,我都会继续坚持下去,这个信念坚定不移。”
本报记者 李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