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毅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
波兰近日正式向德国提出6.2万亿兹罗提(约合1.32万亿美元)的巨额二战赔偿要求,令国际社会关注。时值俄乌冲突再现变局的关口,波德两国又同属欧盟阵营,波兰为何将“矛头”指向德国?
索赔引发波德争辩
83年前的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一个多月后,波兰亡国。
83年后,波兰在对德国提出巨额索赔的当天,还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1939-1945年二战期间波兰因德国侵略和占领而遭受损失的报告》。该报告历时5年出炉,由包括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档案专家、律师等在内的33名专家参与撰写。报告称,据保守估算,德国应赔偿波兰约合1.32万亿美元战争损失。
报告一经发布,便在波德两国乃至整个欧洲引发有关历史叙事的争议。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之所以被重新提及,除了经济补偿本身的意义之外,安全和政治层面的弦外之音或许才是波兰的根本目标。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波德争议背后乃是欧洲的记忆裂痕。
在不少波兰人看来,德国是二战的始作俑者,波兰则是二战的最大受害者。波兰至今在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科学发展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相对滞后,与二战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关系紧密。基于此,波兰认为“战争罪是不受时效限制的罪行,德国入侵波兰并造成了损害,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我们在道义上有要求赔偿和补偿的权利”。
德国外交部回应称,波兰在1953年已经放弃进一步赔偿,并多次确认这一立场。但波兰驳斥这一叙事,强调1953年波兰政府是在苏联压力之下被迫放弃赔偿,不能代表波兰人民的真正意愿。
波兰的经济索赔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动了真格。波兰执政党高层认为,赔偿将是长期过程,而不是一两年内就可以完成,波兰做好了长期争取的准备,分期赔偿方案或可成为一个选项。
裂痕预见欧盟未来
相比于经济索赔实现的概率,波兰获得安全和政治回报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从安全动机来看,波兰意欲借此唤醒二战的惨痛记忆,提醒和警告东欧乃至整个欧洲目前面临的严峻局面,敦促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应对俄罗斯采取更强硬、更连贯的孤立政策。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等国在对俄立场上与美英以及东欧多国“温差”明显:德国长期拒绝对乌提供致命性武器,匈牙利继续开展对俄合作,捷克等对俄原本强硬的国家则因能源问题面临改变对俄政策的民意压力。
就政治考量而言,法律与公正党在波兰执政将满8年,明年议会选举将是决定其能否长期执政的大考。如果法律与公正党能够赢得第三次选举,波兰的现行发展方向不仅将进一步固化,外交政策的保守化也难以逆转,这对内部矛盾重重的欧盟无疑是重大挑战。波兰与欧盟在司法、能源等问题上分歧正逐步加深,在乌克兰难民和经济财政上承受的压力也逐步增加。
自2015年法律与公正党执政以来,波俄和波德之间的战争记忆被重新激活。波兰此时重提二战赔偿问题,一方面可以调动民族主义情绪,增强民族认同感,巩固选民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在欧盟获得一份基于“受害者”身份的道义权利,换取德国以及欧盟对波兰国内问题的妥协与让步,使波兰摆脱在欧盟被孤立的局面,甚至迫使德国同意在欧盟内向波兰让渡更多权力。
波德围绕战争赔偿的争议,折射的不仅是两国间的记忆裂痕,也是欧洲现实政治的缩影,将这一缩影投射到波俄关系中依然适用。譬如,俄罗斯作为二战受害者的叙事与创伤记忆,就遭到波兰的坚决抵制。在波兰看来,俄罗斯和德国都对波兰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而俄乌战事的持续扩大,以及德国对俄制裁行动的迟缓,都加剧了波兰的“恐俄症”,进而放大了对德国的不信任感。
不应忘记,与波兰有着相似战争创伤记忆的国家,还有波罗的海三国、捷克、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记忆的裂痕不仅留存于当下,更将预见欧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