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
台风到哪了  气象狗来观测 “梅花”渐行渐远 防台风预案,不能少了这一块 何以是江南  苏州最江南 广告
第5版:上海新闻/专版 2022-09-15

何以是江南 苏州最江南

“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400多年前姑苏中秋虎丘曲会的盛况,惊艳神州;时空流转,2022年的中秋,伴随着昆曲评弹的浅吟低唱,“苏式中秋”,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舞台,与全球共赏。

一曲出云霄,一梦入江南。江南,是中国人的诗意,姑苏,是江南文化的精髓。又是一年夏秋之际,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如约而至。2021年开始,苏州启动“江南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如今,距离计划起步才一年,但计划明确的十大工程66个项目中,已有50项完成当年度工作,16项周期较长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苏州,对“最江南”的追求,认真、执着,一如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

何以江南

一座城,万言诗

“文脉”是江南文化的魂

唐人杜荀鹤将苏州的精致浓缩成了:“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宋人贺铸留恋的是姑苏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2500岁的姑苏城,一直以她江南水乡的钟灵毓秀,强烈地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歌咏。暮烟秋雨、绿杨白鹭、细雨垂杨,诗意,仿佛天然就属于苏州。

可诗意,在苏州江南文化的大家庭中,绝不孤单。

苏州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3个、省级非遗项目124个……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不仅如此,对江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苏州走得很远很深。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环境整治、草鞋山遗址500平方米考古挖掘、“江南文化研究工程”、《苏州运河史》《苏州运河十景》等图书首发;持续举办“苏州最江南”学术论坛、志说江南·苏州圆桌会议等活动……不断追溯“何以江南”的源头,提升“江南文化”的传播力。

就是江南

良工集,运河长

“风物”是江南文化的体

历来有云“良玉虽集京师,工巧首推吴郡”,御窑金砖、缂丝、苏绣,千年流淌的大运河,载着苏州良匠的巧思,实现了空间上的转移,又让江南文化的“风物”,滋养了百姓,繁荣了姑苏。

姑苏富裕的历史,给今日苏州,留下了古典园林、古城街巷、古镇古村……这是江南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如何用好这份遗产,是历史留给当代苏州人的重要课题。

苏州用“绣花功夫”开始对名城保护工作进行新的思考与创新性探索。“古镇-古村-老街”建立保护名录;江南水乡风貌施行“一山一策”,“一湖一策”;古城复兴建筑每年邀请两院院士把脉;据苏州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特点和资源优势,高标准打造“运河十景”。

在苏州,江南文化与城市生活空间正在精准融合,苏州“最江南”的文化因为与生活相融,与民众相融,正在拥有愈来愈强的承载力。

最是江南

数字化,融合深

“价值”是江南文化的运

在文化的叙事中,“情感”是一个渊源久远、从不曾被遗忘的角色。如今,江南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这为江南文化的新发展带来了机遇。

为适应新时代,苏州提出了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聚焦动漫游戏、影视、网络文化等细分行业。去年,全市数字及互联网文化行业单位营业收入达806.47亿元,占规上文化企业总营收的24.6%。

更重要的是,苏州着力打造“四季苏州、最是江南”旅游品牌,推出文旅接轨服务上海一揽子方案,启用苏锡常畅游卡,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全域旅游。

“文旅融合·最江南”,数字化赋能,苏州有效提升文旅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服务质量,凸显“江南文化”的价值力。(朱桂根、赵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