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打磨“外滩匠心” 董朝杰 摄
“一个修房子的人,能用人生最好的十年打磨这辈子为之自豪的作品,何其幸运!”
说话的人,叫朱亦锋,外滩投资集团副总裁、外滩老建筑公司总经理。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是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和区重大工程项目。面对重大项目,一群“修房子的人”,如何重现风貌、重塑功能,让古旧变经典?
重现风貌 重塑功能
凡大工匠,总想一辈子能出些为之自豪的作品。160街坊项目,是难得机遇更是重大挑战。
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是项目的核心建筑,始建于1914年。1949年上海解放,新旧政权交接仪式在此举行,同年10月2日升起上海市第一面五星红旗,继而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1989年被列为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160街坊项目,要“重现风貌、重塑功能”,变“古旧”为“经典”。按照高端总部办公为主、文化和公共空间为亮点、特色商业为配套的总体功能定位,打造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经典新街区。作为上海第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和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160项目是一个以征收为起点的探索性项目,征收腾空协调工作复杂;产权归集、土地获取没有成熟政策支撑和现成经验遵循;设计方案、施工方案需要国家文物局等国家部委的批复认可。
锲而不舍 精工细作
“在项目重保区域修缮中,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精工细作,就是要细到一扇门一块马赛克。”外滩老建筑公司副总经理金晓侃说。
施工之前,原有门、窗、把手、墙面、地板、地面等的色彩、材料、工艺、质地、年代,项目团队要一一考证,“一件一策”,选择合适的工艺、工序、工具、材料,逐件修复。
仅门的修复,从脱漆、打磨到重新校色、上漆,全程需要7道工序。楼内主通道的地面马赛克,历史工艺与现代工艺不同,头几次出来的样品,都不满意,反复比对调试,质感、颜色最终找到最接近原物的方案。
凝聚匠心 打造品牌
大工匠,若无信仰激励,那也只能是匠人,有匠气少匠心。
160街坊项目,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有的红色历史基因。“我们制作了历史文化纪录片《一座楼 一座城》,出版了《从工部局大楼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形成了书稿《人民的上海》,打造了‘外滩匠心’精品党课。”外滩老建筑公司党支部书记梁春生说,原陈毅市长办公室曾于施工间隙临时设置为红色历史资源展示空间,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成为黄浦区红色历史教育点。
十年磨一剑。有专业高效的建设团队,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凝心聚力的党建平台,一定能打造出外滩历史建筑保护更新的新标杆、体现工匠精神的新典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