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文
“金庸展”正在上海如火如荼地举行,身临其境,不由勾起我对四十年前“武侠热”的回忆。
迷恋武侠于我,已六十余载。记得在初识文墨的童年,听《七侠五义》入迷,少年时在地摊上淘到了民国武侠小说家朱贞木的《闯王外传》(1949年版)。上世纪60年代末去苏州老宅,临走前一天意外借到一部《蜀山剑侠传》,我从白天读到翌日的东方发白。旧武侠的魅力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远去,直到金庸出山,还有古龙。
知道金庸,是在1984年,当时我在报社当记者,夜里在家写新闻稿,想起白天采访的资料留在办公室,匆匆赶去,打开门,意外发现一位姓盛的同事在忘乎所以地读书,我不由问其何不回家读,其曰:“此小说绝对精彩,一读放不下,在家读通宵达旦,不妥。”吾愕然问何书?见16开杂志封面上五个大字:射雕英雄传。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金庸的名字,因为当时工作忙,金庸武侠小说篇幅长,一旦读了又放不下来,就不敢读。一直到1987年早春,我因患甲肝住院,返家后又不能上班,便开始读新武侠。挑的第一本书是古龙的《名剑风流》。这一读,便放不下来,《陆小凤》《楚留香》《多情剑客无情剑》……读得过瘾,有点意思,做些笔记,便有了拙著《古龙小说艺术谈》。
小书由恩师章培恒作序,称之“新中国评论武侠单个作家的第一部”。出版后颇受欢迎,有人提议,送一本给金庸。我便寄至香港《明报》,一周后收到金庸信件与《雪山飞狐》。
我惊喜之余,有点纳闷:一本书从上海至香港来回,居然这么快?这个疑问,后来金庸邀请我赴港讲武侠才由香港作协总干事谭仲夏告知:我寄书与金庸寄书,几乎同步。金庸在香港三联书店偶尔见到拙著,写信与我,并寄签名本。
我应香港报纸所约,写《金庸小说人物谱》,选了金庸小说中500多个人物中的108位,故又名《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后来在海宁、北京、上海与金庸先生多次见面,承他在小书扉页上亲笔题字:“研读拙作甚有见地,多有指教。”令吾汗颜。
再后来,金庸将其小说以一元钱拍摄版权卖给央视。央视请张纪中执导,张纪中询问金庸拍何片,金庸让他来找我,因我撰写“金庸小说排名录”。张纪中访我,吾曰:“《笑傲江湖》为第一。”此电视剧邀请章培恒与我任文学顾问。章先生和我认真读了剧本,写了几十条修改意见,至电影拍摄完成,才知一条也未被采纳,我们提议由李连杰饰演令狐冲,却选了李亚鹏,章培恒笑曰:“我们只是顾问而已。”
往事如烟,一一浮现在眼前,与金庸、冯其庸谈武说侠,金庸在我主编《大侠与名探》上的题词:“大侠当在侠义,名探须主正义”,在北大与金庸先生的会晤……零零星星的记忆,让我有点温馨,有点激动,有点感慨。
金庸的14部经典小说,写的是刀光剑影,细细品味却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性博爱与卑劣算计的搏斗。冯其庸说读《天龙八部》三遍不过瘾,我则听了无数次,《笑傲江湖》第一个朗读者是电影演员张小玲,她读得有点急,有点快。后来才是李野墨与王松龄等。
畅销书未必是经典,但让许许多多人上瘾入迷的作品必定是好看的名著。在金庸逝世四周年之际,“金庸展”在上海隆重举办,恐怕是无数“金庸武侠迷”的再次相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