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宋宁华)“今年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疫情过后张江生物医药投融资数量快速反弹。张江生物医药创新指数总得分比去年提升了5.38分。”昨天,“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解读了当天公布的张江生物医药创新指数(以下简称“张江创新指数”)。
在最新出炉的张江创新指数中,2022年,张江生物医药创新指数总得分为117.33分,较去年提升了5.38分,同比增速4.81%,表现出了强劲的创新发展动力。
石谦解读,其中3项指标凸显出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主要特点:首先,风险投资加速集聚,创新引领不断提振市场信心。2021年,张江生物医药企业共获得风险投资525.4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62.99%。其次,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2021年,张江新增首次批准临床的一类新药116个,同比增速45%,占全国比重20%。此外,领军企业相继诞生,点燃生物医药发展的“星星之火”。2021年,张江新增10家科创上市企业,累计培育科创上市企业数量达到29家,同比增长52.64%,占全国比重高达21%。
值得关注的是,创新报告中还涵盖了今年经历疫情考验后的张江“曲线”。2021年张江生物医药投融资数量占全国比重7.07%。2022年4月,在疫情影响下,张江生物医药投融资占全国比重一度下降至历史低点3.03%。随着疫情的消散,张江生物医药投融资数量快速反弹,截至2022年10月,张江生物医药投融资占全国比重达到8.21%,较去年提高了一个多百分点。
“张江疫情后逆势上扬,体现出张江生物医药发展的韧性。这种韧性不仅是创新的力量,同时也是张江生态不断蝶变优化带来的赋能。”石谦表示。
“张江曲线”逆势上扬的原因何在?石谦分析,三大网络是关键因素。
首先,张江全球创新人才网络“活力四射”。“目前,调查发现的张江4000多位科学家中,科研水平在全球排名前1%的有184人,排名前10%的有1422人,大量高水平科学家在张江汇聚。同时,4000多位科学家中,有65%的科学家具备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涉及全球44个国家。”
其次,张江全球创新合作网络风生水起。张江共与全球13个国家,71家机构共同申请发明专利400多项,与美国、日本、英国合作占比达到89%。其中,张江企业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企业与国际机构合作专利数高达374项,占总量的93.27%,企业以第一署名的合作专利更是高达311件,占总量的83%。
此外,全球创新交易网络蓬勃发展。在国际大循环上,张江累计实现2000多亿跨境License交易(跨境药品研发技术许可交易)金额,占全国比重40%,占全球比重6%。在国内循环上,2015年至今,全国共实现282项License交易项目,张江占比达40%。